
阻擋;阻止。《淮南子·缪稱訓》:“至德者,言同略,事同指,上下一心,無岐道旁見者,遏障之於邪,開道之於善,而民鄉方矣。”
“遏障”是漢語中的複合動詞,由“遏”與“障”兩個語素構成,均含阻止、阻擋之意。根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的釋義,該詞指通過外力幹預使某種行為、現象或進程受到阻攔或限制,多用于描述對負面事物的主動防禦行為,例如“遏障洪水”“遏障疫病蔓延”。
從構詞法分析,“遏”本義為制止,《說文解字》釋作“止也”,強調動作的主動性;“障”原指阻隔物,《玉篇》載“蔽也”,側重空間阻隔功能。二者結合後,詞彙内涵既包含動态的制止行為,又暗含設置屏障的物理阻隔機制,如清代文獻《治河方略》中“築堤遏障,以禦湍流”即體現雙重語義特征。
在語義演變層面,《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标注該詞屬書面語體,現代使用中常與“遏制”“阻礙”構成近義詞組,但存在細微差異:“遏障”更強調通過具體措施實現阻斷目标,例如環境保護領域常用“生态遏障工程”指代人工濕地等實體攔截系統。
“遏障”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è zhàng,其核心含義為阻擋、阻止,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以下是詳細解析:
核心含義
指通過行動或措施阻止某事物的發展或蔓延,尤其強調對負面現象(如邪惡、錯誤等)的制止。例如《淮南子·缪稱訓》中提到:“遏障之於邪,開道之於善”,意為“阻止邪惡,引導向善”。
詞義延伸
可引申為對問題、危機等不良局勢的主動幹預,防止其擴大化。
單字解析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西漢《淮南子》,屬典型文言用法,現代多用于書面語或學術讨論。
類型 | 詞彙舉例 |
---|---|
近義詞 | 遏止、阻止、抑制 |
反義詞 | 放任、縱容、助長 |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淮南子·缪稱訓》及相關文獻。
班配别恨炳絢蟬翼本車場寵奬春幡勝雛稚聰亮雕臘冬除阿彌巴鳳匏敢不承命高慶奎颔首悍志黃薔薇怙亂護心鏡斠改驚蛇入草忌勝救接拘籍口頰壞疽懶别設蘭肴靈露龍岫呂太後的筵宴蠻陬沒嘴葫蘆甿讴謀慮品味親疎衾枕秋毫見捐麴道士驅合沙沚收孥司宮嗣功俗理譚言微中逃丁桃花源恬暢提緝梯徑外賣王庾萬念俱寂文例五尺無疋五色泥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