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澁道”。刻有花紋的傾斜石砌。無級次,亦可登。澀,急。以其促,故稱。《太平廣記》卷一二九引 唐 唐臨 《冥報記·張公瑾妾》:“遣使者送 嘉運 至一小澀道,指令由此路歸。” 元 孫仲章 《勘頭巾》第二折:“出司房忙進步,登澁道下堦址。” 明 湯顯祖 《牡丹亭·冥誓》:“則沒揣的澀道邊兒,閃人一跌。”
“澀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進行綜合解析:
基本定義
指刻有花紋的傾斜石砌結構,通常無台階,可直接登行。其名稱中的“澀”意為“急”,形容坡度陡促,行走時需加快腳步(源于《太平廣記》《牡丹亭》等古籍引證)。
構造特點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出比喻義,将“澀道”解釋為“困難重重的道路”,由“澀”(艱難)與“道”(道路)組合而成,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近現代對詞語的重新解讀。
不同釋義來源差異較大,建議優先參考《太平廣記》《牡丹亭》等古籍及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的記載。
澀道是一個指代困難、艱苦、曲折的道路的詞語。它形容事物的發展和進程不順利,充滿挫折和困難。
澀道的漢字是由“水”和“辶”組成。
“水”是澀道的部首,“辶”是澀道的正文組成。
澀道的筆畫數為10畫。
澀道一詞最早出自《易經·系辭上篇》:“工涉大川,濟乎其事矣。有厭如,升涉其道,兇。”其中的“涉其道”一詞意為跋涉艱難的道路。
澀道的繁體寫法為澀道。
根據古代漢字書寫規則,澀道的古代寫法為澀道。
1. 他在事業的道路上經曆了許多澀道,但從未放棄。
2. 這個項目飽受諸多澀道,但我們堅信最終會取得成功。
1. 克服澀道
2. 道路坎坷
3. 艱險道途
險道、曲折之路、坎坷之途
順利之路、暢通無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