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臯佩的意思、漢臯佩的詳細解釋
漢臯佩的解釋
即 漢臯 珠。 唐 白居易 《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心搖 漢臯 佩,淚堕 峴亭 碑。” 宋 石孝友 《玉樓春》詞:“ 漢臯 珮失誠相誤, 楚峽 雲歸無覓處。”參見“ 漢臯珠 ”。
詞語分解
- 漢的解釋 漢 (漢) à 天河:銀漢。雲漢。氣沖霄漢。 成年男人:漢子。老漢。 中國人數最多的民族:漢族。漢人(a.漢族人;b.指漢代的人)。 中國朝代名:漢代。漢隸(a.漢代的隸書。b.具有東漢碑刻風格的隸書
專業解析
“漢臯佩”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典故性詞彙,其含義與結構可解析如下:
一、詞義解析
- 漢臯:指“漢水之濱”(“臯”意為水邊高地)。特指傳說中事件發生的地點,即今湖北省襄陽市漢水沿岸。
- 佩:指古人系在衣帶上的裝飾品,特指玉佩。在古代文化中,玉佩常作為信物或定情之物。
二、典故出處與核心含義
“漢臯佩”典出漢代劉向《列仙傳·江妃二女》:
鄭交甫常遊漢江,見二女,皆麗服華裝,佩兩明珠,大如雞卵。交甫見而悅之,不知其神人也。下請其佩,二女解佩以與交甫。交甫受而懷之,即趨而去。行數十步,視懷空無珠,二女忽不見。
這個故事記載了鄭交甫在漢臯台下遇見兩位神女(江妃之女,一說漢水女神),心生愛慕并向她們索要玉佩。神女解下玉佩贈予他,但交甫離開數十步後,發現懷中玉佩消失,神女也蹤影全無。
因此,“漢臯佩”的核心含義是指:
- 神女所贈之玉佩:字面指神話中漢水女神贈予鄭交甫的玉佩。
- 虛幻不實、不可得的饋贈或情緣:因玉佩得而複失,故事本身即隱喻美好事物(尤指愛情或仙緣)的虛幻與難以把握。常用來象征轉瞬即逝的機遇、空歡喜一場或可望而不可即的情愫。
三、引申義與文學象征
在曆代文學作品中,“漢臯佩”及其變體(如“漢臯解佩”、“漢浦遺佩”)被廣泛引用,主要象征:
- 仙凡遇合或男女邂逅之情:如唐代李商隱《拟意》詩:“解佩無遺迹,淩波有舊遊。”暗用此典。
- 失落的愛情或未果的情緣:強調其得而複失的特性,如宋代辛棄疾《沁園春》:“解佩淩波,人不見,漫說芷珠宮阙。”
- 對美好事物消逝的怅惘:超越男女之情,泛指一切美好卻短暫、難以把握的事物。此典故亦被《太平禦覽》卷八百二《服用部四·佩》等類書收錄,成為文化常識。
四、現代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漢臯佩”主要用于文學創作、學術研究或特定文化語境中,作為典故引用,以典雅的方式表達“得而複失的珍貴之物”或“虛幻難求的情緣”之意。其使用場景相對書面化和專業化。
參考資料來源:
- 劉向. 《列仙傳·江妃二女》. 見于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提供原始文獻依據)
- 李昉 等. 《太平禦覽·卷八百二·服用部四·佩》. 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影印版。 (提供典故流傳與類書收錄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漢臯佩”是一個源自古代傳說的文學意象,其含義與“漢臯珠”相通,常被用于詩詞中表達情感或寄托寓意。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來源
- 典故背景:據《列仙傳》記載,周代鄭交甫在漢臯台下遇兩位神女,神女解下玉佩相贈,後玉佩化為白鶴飛走。這一傳說成為“漢臯佩”的源頭,象征轉瞬即逝的美好或失落的信物。
- 字面含義:“漢臯”指漢水畔的高地(今湖北襄陽一帶),“佩”即玉佩,合指漢臯神女所贈之佩。
2.文學引用
- 唐代詩詞:白居易在《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中寫道“心搖漢臯佩,淚堕岘亭碑”,以“漢臯佩”暗喻對友人的思念與怅惘。
- 宋代詞作:石孝友《玉樓春》中“漢臯珮失誠相誤,楚峽雲歸無覓處”,借玉佩遺失隱喻情感錯失,與“巫山雲雨”典故呼應,強化了遺憾之情。
3.象征意義
- 愛情信物:常代指男女定情之物,如神女贈佩的浪漫傳說。
- 美好易逝:因玉佩化鶴的結局,多用于表達美好事物難以久留或心願落空的哀婉,如詩詞中的離别、失意場景。
4.相關延伸
- “漢臯珠”同義:部分文獻将“漢臯佩”與“漢臯珠”混用,均指向同一典故。
- 文化影響:該意象在古典文學中成為固定符號,常見于詠史、懷人題材,體現文人借古抒懷的創作傳統。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查閱《列仙傳》或唐代以降的詩詞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邊班薄荷佛泥捕影惝惘斥言春恨淳茂淡冶達權點鬼飛草風文腹謗革諱關行骨鼕裹餱過朱害身黑面郞紅頭軍宏遠荩籌景仰擊掊酒逸咔嚓楷牀開合自如愒陰克裡姆林宮孔曾窺逾狼山雞練識鸾翺鳳翥镆釾内臧配極牽鈎樵舍秋衣瑞雪三十六物三蜀食羹帥長疏通嗣武四元台觀謄繕涕淚交垂讬骥之蠅鵎鵼途途是道毋度相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