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稱“蘇”。在中國東部,長江、淮河下遊,東臨黃海。面積105萬平方千米。人口6868多萬(1995年),密度居各省區之首。清初置江南省,後分置江蘇省。省會南京。全境絕大部分為平原。水域遼闊,河網稠密,有太湖、洪澤湖等大湖。大部分為亞6*熱帶濕潤區。工業總産值居全國首位。主要有機械制造、輕紡和化學工業。農業發達,主産稻谷、小麥、棉花和油菜籽。桑蠶繭和淡水漁業産量居全國前列。内河運輸量全國第一。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江蘇省漢語 快速查詢。
江蘇省(Jiāngsū Shěng)是中國東部沿海的一個省級行政區,名稱由曆史地理淵源演化而來,具有明确的漢語詞源與行政區劃内涵。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解析其詳細含義:
“江”指長江
源于中國古代地理稱謂,特指貫穿該區域的長江(揚子江)。長江下遊在江蘇境内形成沖積平原,塑造了主要水系與地貌特征。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蘇”源于蘇州
取自古地名“蘇州”,為春秋吳國故都,後成為江南經濟文化中心。“蘇”在漢語中亦含“蘇醒”“繁榮”之意,隱喻地域富庶。
來源:《中國地名語源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
作為省級行政單位,江蘇省的法定範圍包括: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25)》,民政部編;《中國行政區劃大典》,中國社會出版社。
“水鄉澤國”
因境内河網密布(長江、淮河、大運河等),湖泊衆多(太湖、洪澤湖等),自古稱“水韻江蘇”,體現江南水鄉文化特質。
來源:《中國地理百科全書》,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魚米之鄉”
作為傳統農業發達區,稻作、蠶桑、漁業興盛,唐代已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譽,“蘇”字引申為物産豐饒的象征。
來源:《中國古代經濟史》,人民出版社;《江蘇省志·農業志》,江蘇古籍出版社。
“蘇”在漢語語境中衍生出多重文化意象:
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大辭典》,長江文藝出版社。
來源:《江蘇發展史綱》,鳳凰出版社。
數據更新:截至2025年,江蘇省GDP總量連續18年居全國省級行政區第二位,常住人口約8515萬,城鎮化率達75.2%。
來源:江蘇省統計局《2025年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江蘇省是中國東部沿海的重要省級行政區,其名稱和内涵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 名稱源自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拆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兩省。當時取江甯府(今南京)之"江"和蘇州府之"蘇"組合得名。 • 建省後行政名稱曾為"江南江淮揚徐海通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與"江南蘇松常鎮太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的簡稱。
• 位于北緯30°45′~35°08′,東經116°21′~121°56′,東臨黃海,地跨長江、淮河兩大水系,總面積10.72萬平方公裡。 • 地貌以平原為主(占比87%),水域面積占16.9%,擁有太湖、洪澤湖等大型湖泊,是全國唯一兼具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
• 截至2023年底常住人口8526萬,人口密度居全國首位。 • 經濟總量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列,工業總産值長期保持首位,主導産業包括機械制造、電子信息、紡織化工等。
• 融合吳文化(蘇錫常)、金陵文化(南京)、淮揚文化(揚州、淮安)、楚漢文化(徐州)四大文化體系。 • 曆史上孕育了"江南文化"的典型特征,明清時期蘇州、松江等地已成為全國經濟文化中心。
• 教育發達:擁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11所"雙一流"高校。 • 交通優勢:内河運輸量全國第一,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長江黃金水道橫穿東西。
注:以上數據綜合自江蘇省政府權威發布平台及曆史文獻,如需更詳細信息可查閱《江蘇省情》官方資料。
安帖凹摳眼襃譏變咎徧谕丑化矬倒等速運動跌打叮叮當當鼎鋸非分之念斧車高山滑雪貴宦櫃籤孤冷國工阖第合什弘潤鬟腳薦奠叫讙禁坊經恤淨賺金躍浸澤覺非巨鹢曠學俍倡陵邈流從流澗録目螺釘秘緯陌路相逢鬧嚷派賴匹豎婆焦棄靸繞圍熱氣騰騰喪祭三頭兩面三下五除二賞不逾日識得手條子水八陣水遠山長天逸提破偷看望江亭無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