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劫燼的意思、劫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劫燼的解釋

劫灰。佛教謂壞劫之末有水、風、火大三災,劫燼即劫災後的馀灰。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設 重雲 之講,開 士林 之學,談劫燼之灰飛,辨常星之夜落。” 唐太宗 《冬日臨昆明池》詩:“石鲸分玉溜,劫燼隱平沙。” 唐 李紳 《題法華寺》詩:“色塵知有數,劫燼豈無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劫燼,漢語複合詞,由"劫"與"燼"二字構成,具有以下三層釋義:

一、基本釋義 指劫火燃燒後的餘灰,象征毀滅後的殘餘物。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劫"為梵語kalpa音譯"劫波"的略稱,原指極長的時間周期;"燼"指物質燃燒後的殘留物。二字組合形成"災難性毀滅後的殘留狀态"這一核心語義。

二、佛教哲學釋義 佛教典籍《法苑珠林》中記載,劫燼特指世界經曆"壞劫"階段時,劫火焚毀物質世界後的殘餘灰燼。此過程構成佛教宇宙觀中"成住壞空"循環的重要環節,象征物質世界的無常本質。

三、引申文化寓意 在文學創作中,該詞常被引申為朝代更疊或重大災難後的曆史遺存。如清代趙翼《陵馀叢考》引述"劫燼之餘",特指戰亂後幸存的文獻典籍,承載着文化傳承的象征意義。

語源考據顯示,該詞最早見于南北朝佛經譯本,唐代《一切經音義》已将其作為固定詞彙收錄,明清時期逐漸擴展至世俗文獻使用範疇。

網絡擴展解釋

“劫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1.基本含義

2.文學與曆史用法

3.現代應用

4.近義詞與關聯詞

“劫燼”融合了佛教哲學與文學意象,既指物質上的災難殘留,也承載着對毀滅與重生的哲思。其用法多見于古籍和抒情文本,現代語境中多用于強調滄桑感或曆史厚重感。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壞劫”理論或相關詩詞,可參考古籍《哀江南賦》及唐代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話保結稱賀馳翰戴名世單比釣川丢帽落鞋冬蔥動止都畿炖鍋而往藩儲非是附遣耕當問奴攻沒公是公非還路寒機滑民回覩虎躍龍骧甲等緘唇僵直加年鏡澈祭腥巨象考次枯榮冷玉令盆龍象會明字民主配享乾馬跷奇求成曲衍任聖童三嬗善平申控神識沈遊十雨五風庶生四韻推排霧幕笑嬉嬉夏篆謝筆寫築息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