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誡律的意思、誡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誡律的解釋

宗教徒必須遵守的生活準則。 金 王若虛 《哀雁詞》:“即是佛説,亦何必持乎誡律,推明罪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誡律是由“誡”與“律”組合而成的複合詞,指具有告誡性質的規範或法度。該詞的核心含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構成 “誡”本義為勸告、警示,《說文解字》釋為“敕也”,即上級對下級的訓導;“律”原指音階規律,《爾雅》引申為“法也”,特指具有強制性的行為準則。二字結合後形成複合名詞,強調通過規範實現警示作用。

二、語義特征 在權威辭書《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誡律被定義為“告誡性的法規或信條”,包含三層語義要素:①行為約束性,②道德勸誡性,③制度規範性。其語義強度介于建議與法令之間,多用于宗教或倫理範疇。

三、應用範疇 該詞主要見于三大領域:①佛教典籍中特指僧團修行戒條,如《四分律》所述比丘二百五十戒;②道教修煉體系中的清規戒約,如《雲笈七籤》記載的“修真九誡”;③儒家倫理規範,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将“父子有親”等五倫稱為“為學之誡律”。

四、古今演變 漢代《白虎通義》已出現“五常之誡”的表述,至唐代《法苑珠林》正式形成“誡律”的固定搭配。宋代禅宗文獻使用頻率顯著增加,現代漢語中則擴展至職業道德領域,如《新聞工作者職業規範》中的“采編誡律”。

網絡擴展解釋

“誡律”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指向宗教或道德領域的行為規範。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引證

該詞最早見于金代文人王若虛的《哀雁詞》:“即是佛説,亦何必持乎誡律,推明罪業。”此處強調宗教戒律對行為的約束性。

三、構成解析

  1. “誡”:本義為警告、勸告(如“告誡”“勸誡”),也指文告或特定文體(如“誡敕”)。
  2. “律”:原指法律、規則(如“定律”“紀律”),後延伸為樂音标準或詩歌體裁(如“五律”“七律”)。

四、相關概念

需注意與《誡律》一書區分。後者是美國作家艾倫·費恩創作的戀愛指南類書籍,與漢語詞語“誡律”同名但内容無關。

如需更多古籍例證或宗教戒律的具體内容,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哔吱波池不許草本植物饞涎欲滴呆鳥打開天窗說亮話砥淬頂心粉缋分母幹烈公稅公用瑰能鬼笑窮歸刑孤鳥紅實紅英黃建荒庭交辭精魂禁庫九農龛牖空心湯圓贶饋梱心傫然骊黃牝牡鹿皮夾履虎馬枊曼谷漫滅罵陣夢思銘牌模度目錄朋錫憑轼旁觀巧工齊較區種擅自沈郁水晶猴子踢鍵兒聽訟托物寓感嗢飫為容勿忘我遐登襳褵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