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公稅的意思、公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公稅的解釋

官家所收賦稅。《詩·魏風·園有桃》“園有桃,其實之殽” 漢 鄭玄 箋:“ 魏 君薄公稅,省國用,不取於民。” 唐 劉長卿 《送青苗鄭判官歸江西》詩:“來問 周 公稅,歸輸 漢 俸錢。”《通典·食貨七》:“論曰:自 建中 初,天下編甿百三十萬,賴分命黜陟,重為案比,收入公稅,增倍而餘,遂令賦有常規,人知定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公稅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公稅指古代由國家征收的賦稅,屬公共財政範疇。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公稅”即“官府的稅收”,區别于私人租稅(如地主向佃戶收取的地租),特指中央或地方政府強制征收的財物或勞役,用于國家治理和公共事務開支 。

二、曆史背景與特征

  1. 征收主體:

    公稅由官府(中央或地方政權)統一征收,體現國家權力。例如唐代“租庸調制”中的田租、戶稅均屬公稅範疇 。

  2. 用途:

    主要用于軍費、官俸、公共工程(如水利、驿道)及赈災等,具有公益性。《鹽鐵論》載:“公稅以給軍旅、城防之需” 。

  3. 強制性與無償性:

    古代法律明确規定拒繳公稅屬犯罪行為。如《唐律疏議》對“輸課稅物違期”者施以杖刑 。

三、與現代稅收的區分

公稅不同于現代“稅收”概念:

四、文獻例證


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
  2. 《唐律疏議譯注》(中華書局,2019)
  3. 《中國古代賦稅制度變遷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

網絡擴展解釋

“公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文化語境中有一定的演變。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公稅(拼音:gōng shuì)指由政府向公民征收的稅款,屬于國家財政收入的一部分,主要用于維持國家運轉和提供公共服務。古代文獻中多指“官家所收賦稅”,如《詩經》注釋提到“魏君薄公稅”(減少官方賦稅)。

二、曆史來源

  1. 古代賦稅制度
    公稅在古代主要指國家征收的常規稅種,例如《通典·食貨七》記載,唐代通過“公稅”規範賦稅制度,使其成為國家財政的穩定來源。唐代詩人劉長卿的詩句“來問周公稅”也側面反映了公稅的曆史存在。

  2. 詞義演變
    漢代鄭玄在《詩經》箋注中将“公稅”與“省國用”關聯,強調其作為國家治理工具的作用。現代則擴展為包括個人所得稅、增值稅等各類稅種。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概念

如需更多曆史文獻案例,可參考《通典》《詩經》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柏府白帢八聲甘州冰舞側息常爵産品赤鯶大鳴大放調疾吊問定向能武器都都知蹲節二神惡言惡語風便噶啷啷詭詐過都猴皮筋兒滑距恢大裌襖嘉表見光澆訛交縷激惱給事中量置龍威燕颔論演馬齒茅台酒暝霭彌日累夜剽剟娉姈拼合青堂城卻說羣倫讪讦審人石榜師祖首露蜀菊絲綢孫接讨來挑剔歪纏未冠題汙池像态歇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