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教徒必须遵守的生活准则。 金 王若虚 《哀雁词》:“即是佛説,亦何必持乎诫律,推明罪业。”
诫律是由“诫”与“律”组合而成的复合词,指具有告诫性质的规范或法度。该词的核心含义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词源构成 “诫”本义为劝告、警示,《说文解字》释为“敕也”,即上级对下级的训导;“律”原指音阶规律,《尔雅》引申为“法也”,特指具有强制性的行为准则。二字结合后形成复合名词,强调通过规范实现警示作用。
二、语义特征 在权威辞书《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诫律被定义为“告诫性的法规或信条”,包含三层语义要素:①行为约束性,②道德劝诫性,③制度规范性。其语义强度介于建议与法令之间,多用于宗教或伦理范畴。
三、应用范畴 该词主要见于三大领域:①佛教典籍中特指僧团修行戒条,如《四分律》所述比丘二百五十戒;②道教修炼体系中的清规戒约,如《云笈七签》记载的“修真九诫”;③儒家伦理规范,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将“父子有亲”等五伦称为“为学之诫律”。
四、古今演变 汉代《白虎通义》已出现“五常之诫”的表述,至唐代《法苑珠林》正式形成“诫律”的固定搭配。宋代禅宗文献使用频率显著增加,现代汉语中则扩展至职业道德领域,如《新闻工作者职业规范》中的“采编诫律”。
“诫律”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指向宗教或道德领域的行为规范。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该词最早见于金代文人王若虚的《哀雁词》:“即是佛説,亦何必持乎诫律,推明罪业。”此处强调宗教戒律对行为的约束性。
需注意与《诫律》一书区分。后者是美国作家艾伦·费恩创作的恋爱指南类书籍,与汉语词语“诫律”同名但内容无关。
如需更多古籍例证或宗教戒律的具体内容,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来源。
暗处安息香罢社筚门闺窬不便道蔡女层宙畅利愁海醇化醇熙出滞刀剑调顺帝履赙布干燥钴60桂林山水甲天下豪勇黑槎槎洪筭后楯坏包儿花丽狐哨黄鱼车绘卷焦热夹起尾巴迳会疾霆酒旗星迹象卷单旷遗冷兵器稆麦蛮妆旁旁贫雇平望千夫清夏情种秋杪上印神母夜哭水隍曙鸡特本跳场铁锁银钩踢天弄井头足异所王猷温炖稳练五麾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