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烈的意思、幹烈的詳細解釋
幹烈的解釋
幹燥熾熱。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筆·甲辰歲荒》:“自四月不雨,直至八月,中間雖小雨數次,地方溼而燥日如火,隨就乾烈,溝洫揚塵,河港成裂,禾苗盡槁。”
詞語分解
- 幹的解釋 幹 (⑧幹??乾) ā 觸犯,冒犯,沖犯:幹擾。幹涉。幹預(亦作“幹與”)。森然幹霄。 追求,求取,舊指追求職位俸祿:幹祿。幹仕。 關連,涉及:幹系。互不相幹。 盾,古代抵禦刀槍的兵器:大動幹戈。 古
- 烈的解釋 烈 è 火勢猛;引申為猛,厲害:烈火。烈焰。烈酒。烈馬。烈性。激烈。劇烈。 氣勢盛大:轟轟烈烈。 剛直,有高貴品格的;為正義而死難的:烈女。壯烈。先烈。烈士。 功業:功烈。 古同“列”,行列。 筆畫
專業解析
“幹烈”是由“幹”與“烈”組合而成的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詞素分解和語境應用兩方面解析:
一、詞義分解
- 幹:原指無水分或缺少潤澤,如《說文解字》釋為“幹,犯也”,後引申為幹燥、枯竭之意。在“幹烈”中側重描述事物的幹燥狀态或缺乏濕度。
- 烈:本義為火勢猛,後擴展為形容程度強烈、性質剛硬,如《廣韻》注“烈,熱也”,多用于氣候或性格描述。
二、詳細釋義
- 氣候特征:指空氣極度幹燥且伴隨強烈熱度,常見于形容沙漠、幹旱地區的環境。例如:“戈壁灘上幹烈的熱風卷起沙塵。”
- 性格或行為:比喻人性格剛硬、行事果斷,含褒貶雙重色彩,如:“他言語幹烈,處事不留餘地。”
三、用法示例
- 文學描寫:張承志《北方的河》中“幹烈的陽光炙烤着黃土高原”,突顯環境嚴酷。
- 方言表達:西北部分地區用“幹烈”形容酒精度高且口感辛辣的白酒。
四、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燥熱、熾烈、剛烈
- 反義詞:濕潤、溫和、綿軟
五、語源辨析
該詞未見于古代典籍,屬現代漢語創新詞彙,其構詞邏輯符合漢語“形+形”表複合性狀的規律,類似“冷峻”“熾熱”等詞。
網絡擴展解釋
“幹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幹燥熾熱,多用于描述氣候或環境的極端幹燥與高溫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幹:指幹燥、缺乏水分;
- 烈:指強烈、熾熱。
- 組合義:形容環境或氣候極度幹燥且高溫,常見于文獻中對幹旱炎熱天氣的描述。
2.文獻例證
明代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筆·甲辰歲荒》中記載:“自四月不雨,直至八月……燥日如火,隨就乾烈,溝洫揚塵,河港成裂,禾苗盡槁。”
此處“乾烈”生動描繪了因長期幹旱導緻的土地幹裂、河港枯竭的災荒景象。
3.單字解析
- 幹(gān):
可指幹燥(如“樹幹”)、冒犯(如“幹擾”),或追求(如“幹祿”),此處取“幹燥”義。
- 烈(liè):
強調強烈、猛烈(如“烈火”“烈酒”),或剛直嚴正(如“剛烈”),此處指熾熱。
4.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描述極端幹旱炎熱的氣候,如“幹烈之日”“天氣幹烈”,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戒庵老人漫筆》等古籍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暗昏巴劫版刺鞭約近裡裁辱常話長理城肆醇笃椿堂打當黨人碑柢噬遁北反古範文非生産勞動風生獸艮隅構詞乖睽骨鲠在喉閨訓貴欲豪劇黃埔軍校回轄昏錯斛舟簡調酒太公倦乏臨凡利通門啟茗汁沐澡疲劇評論員文章平落披玩琪花輕狂青幟遶圍容順勝券升幟壽畫壽身順勁蜀犬吠日拓墨銅盆鐵帚唾壺敲缺魏車委照葦苕想穿信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