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解散,散落。《呂氏春秋·決勝》:“義則敵孤獨,敵孤獨,則上下虛,民解落。” 高誘 注:“解,散。”《淮南子·時則訓》:“季夏行春令,則穀實解落。” 晉 王嘉 《拾遺記·唐堯》:“有 秖支之國 獻重明之鳥,一名‘雙睛’,言雙睛在目。狀如雞,鳴似鳳。時解落毛羽,肉翮而飛。”
(2).解官免職。《隋書·高熲傳》:“我( 隋文帝 )於 高熲 勝兒子,雖或不見,常似目前。自其解落,瞑然忘之,如本無 高熲 。”
(3).廢除;解除。 宋 葉適 《經總制錢一》:“前有 薛向 ,後有 吳居厚 ,可謂刻薄矣……然未有收拾零細,解落貫陌,飲人以不貲之酒,其患如經總制之甚者。”《瞎騙奇聞》第三回:“并且交代昨天的兩道符,掛在身上,無冬無夏,不可解落,一直過了六歲,方可除去,保得四季平安。”
“解落”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綜合各權威來源和用例,主要釋義如下:
解散、散落
指事物自然或人為地分散脫落。例如唐代李峤《風》中“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描繪秋風使樹葉散落,春風催開百花的情景。
古典用例:《淮南子·時則訓》提到“穀實解落”,指谷物因氣候異常而脫落。
解官免職
指官員被解除職務。如《隋書·高熲傳》記載隋文帝因高熲被免職而感慨:“自其解落,瞑然忘之”。
廢除、解除
用于抽象概念,如制度或責任的終止。宋代葉適《經總制錢一》批評苛稅“解落貫陌”,指廢除錢币單位規範;現代例句中亦引申為“分解落實責任”。
解落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解”和“落”。
“解”字的部首是“角”,總共有八畫;而“落”字的部首是“艸”,總共有十四畫。
“解落”這個詞源于古代的文字,形容事物的變化和衰落。在古代文獻中,這個詞的出現次數較少,但其義義常常是神秘和深沉的。
繁體字中,“解”字的寫法與現代簡化字相似,而“落”字則多數保留了更多的筆畫和部分結構。
在古時候,漢字的筆畫和結構都有一些差别。具體到“解落”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但整體意思并無大的改變。
1. 人事無常,萬物都會解落。
2. 這個文明古國已經解落多年,如今隻剩下幾處古迹。
解剖、解脫、解釋、解析
衰落、頹廢、淪落、衰敗
興盛、發展、繁榮、昌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