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的意思、得一的詳細解釋
得一的解釋
(1).得道。《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王弼 注:“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呂氏春秋·論人》:“無以害其天則知精,知精則知神,知神之謂得一。凡彼萬形,得一後成。” 高誘 注:“一,道也。天道生萬物,萬物得一乃(後)成也。”《楚辭·遠遊》:“奇 傅説 之託辰星兮,羨 韓衆 之得一。” 王逸 注:“喻古先聖獲道純也。”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承前王之清誨,曰天道之無親;澄得一以作鑒,恒輔善而佑仁。” 北周 庾信 《周祀圜丘歌·皇夏》:“得一惟清,於萬斯寧。”
(2).天的代稱。 唐 無名氏 《鴻慶寺碑》:“上奉得一,下及七世父母,法界衆生。”
詞語分解
- 得的解釋 得 é 獲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恘 )。得便。得力。得濟。心得。 適合:得勁。得當(刵 )。得法。得體。 滿意:得意。揚揚自得。 完成,實現:飯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滿足名利的欲望)。 可
- 一的解釋 一 ī 數名,最小的正整數(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壹”代)。 純;專:專一。一心一意。 全;滿:一生。一地水。 相同:一樣。顔色不一。 另外的:蟋蟀一名促織。 表示動作短暫,或是一次,或具試探性:算
專業解析
“得一”是一個具有深厚哲學意蘊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源自道家經典,并在後世發展出更廣泛的引申義。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本義(道家哲學核心概念)
指獲得或持守“道”的根本狀态或本質。“一”在道家思想中象征宇宙的本源、萬物的統一法則,即“道”的體現。
- 出處與釋義: 最早且最權威的出處是《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此處“得一”指天地萬物及統治者獲得或遵循了“道”的純一狀态,方能達到各自的和諧、清明、安甯、充盈、生長與統治的正當性(參考: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九章)。
- 王弼注: 魏晉玄學家王弼對此注解道:“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 強調“一”是萬物生成和存在的根本依據,“得一”即是得此根本(參考:王弼《老子道德經注》)。
二、引申義
- 專一;純粹: 由“持守根本”引申為精神或行為的專注、不雜。形容心思、意念或技藝集中于一點,達到精純的境界。
- 例: “其為人也,得一而弗失,專心緻志。” (形容人持守信念,專心不二)(參考:《漢語大詞典》釋義引申)。
- 滿足;知足: 由“獲得根本”引申為對所得感到滿足,不貪求更多。常與“知足”連用(知足得一)。
- 例: “知足得一,終身不辱。” (懂得滿足于所得的根本,一生不會招緻屈辱)(參考:道家及後世格言常見用法)。
- 難得;稀少: 強調“一”的珍貴與難得,表示稀少、可貴的事物或狀态。
- 例: “千軍易得,一将難求。” 此處的“一将”即體現了“得一”中“一”的珍貴性(雖非直接使用“得一”一詞,但含義相通)(參考:漢語常用語體現的意涵)。
三、文化影響與應用
“得一”的概念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尤其在道家哲學、修身養性、文學藝術等領域。後世常以“得一”命名書院(如“得一書院”)、齋號或作為追求精神境界的象征,體現對根本大道或純粹境界的向往(參考:中國傳統書院文化及文人雅趣)。
網絡擴展解釋
“得一”作為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哲學層面的核心意義(源自道家思想)
- 得道或掌握根本法則
出自《老子》第四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這裡的“一”指宇宙萬物的本源或終極規律,即“道”。王弼注解釋:“一者,數之始而物之極也。”意為萬物因得“一”而生成并維持本質狀态。
二、文學與曆史中的引申用法
2.代指“天”或自然規律
唐代《鴻慶寺碑》等文獻中将“得一”作為天的代稱,如“上奉得一”即指敬奉天道。此用法與道家思想一脈相承,強調對自然法則的尊崇。
補充說明:
- 現代語境中,“得一”偶見用于形容“值得一看/一試”(如“值得一觀”),但此多為短語拆分,非固定詞彙含義。
- 部分詞典提及“難得機會”的引申義(),但此用法在權威典籍中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傲易北垂擯厄博局駁責材樹車隣成品沖舉舂人打底子憚劬頂陷訛僞高徽光燙觀音竹翰音合意華西見德見縫就鑽簡政放權介氣潔滫荊豔金神镌蕩駒騋勞勚裡域賣交每常眠花藉柳鬧刺兒内父蹑蹺強盜秦綱傾柱七曜曆讓事人去樓空人主瑞應如字掃掠射鬾十口相傳筮問屬詞比事廋人蘇複聽調童子科頽宕兔齧徒袒閑生鮮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