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考按 ”。1.考查按驗。《漢書·魏相傳》:“考案郡國守相,多所貶退。”《元典章·台綱二·體察》:“提刑按察司官比至任終以來,禦史臺考按,得使一道鎮靜、諳知大體、所察得實、民無冤滞為稱職。”
(2).拷問查究。《後漢書·皇後紀上·和帝陰皇後》:“十四年夏,有言後與 朱 共挾巫蠱道,事發覺,帝遂使中常侍 張慎 與尚書 陳褒 于掖庭獄雜考案之。”《後漢書·黨锢傳·李膺》:“今所考案,皆海内人譽。” 明 唐順之 《佥事孫公墓志銘》:“遂密擒 恩 ,獄中考按,盡得 恩 與其宗人諸不法狀。”
(3).猶稽考。《新五代史·李從榮傳》:“自前世無天下大元帥之名,其禮無所考按。” 清 吳敏樹 《唐6*子方方伯夢硯齋銘》:“蓋 明 忠臣 順德 陳忠愍 公 邦彥 之故物,其銘識可考按雲。” 郭沫若 《曆史人物·屈原研究三》:“儒家的古史系統是根據大一統的思想考案出來的東西。”
(4).案卷,名單。 明 馮夢龍 《山歌·多》自注:“我曹胸中,自有考案一張。如捐額外者不論,稍堪屈指,第一、第二以至累十,井井有序。”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考案漢語 快速查詢。
考案(kǎo à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複合語義的詞彙,其含義需從構詞語素和曆史用法兩個層面解析:
考
本義為「老」(《說文解字·老部》),引申為探究、核查。《爾雅·釋诂》載:「考,成也」,強調完成驗證過程。現代漢語中多用于「研究」「審查」義,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注:「推求;研究」。
案
原指盛食物的木托盤(《史記·田叔列傳》「持案進食」),後演變為文書、文件。《宋史·職官志》有「案牍」連用,指官府文書。現代引申為「事件記錄」或「待議事項」。
考案作為動賓結構複合詞,其經典釋義為:
系統性地審查、研究文件或事件。具體包含三層内涵:
在當代漢語中多用于學術及司法領域,如:
「學者對敦煌遺書詳加考案,厘清唐代戶籍制度」
「檢察官反複考案證物鍊條,确認證據效力」
(語例參照《漢語大詞典》「考案」釋義)
權威參考來源:
“考案”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解釋:
考查按驗
指對事物或人員進行審查、驗證。如《漢書·魏相傳》記載:“考案郡國守相,多所貶退”,即通過考核地方官員後予以降職處理。
拷問查究
帶有司法審查性質,如《後漢書》提及“考案之”指通過審訊手段追查案件真相。
稽考與案卷
既指對事物的考證(如《新五代史》中“禮無所考按”),也指案卷或名單(如古代官員考核記錄)。
適用于描述審查官員、司法審訊、學術考證等場景,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正式文書。
提示:如需具體古籍例句或更深入解析,可參考《漢書》《後漢書》等原始文獻。
案列賓獻顫顫波波傳瑞楮火祠竈帝牲奉公克己封壤敷布根氣歸心如箭含哀槐府渙若冰釋鬟絲悔艾惑蔽監河轎帏金果進饋矜厲金佩舊編酒湩究觀積行卷刃谲詐角逐場君大夫饋膳連帶沴瘥磷薄鈴網六氣攏邊婁羅率天馬到功成賣情毛毛楞楞末弁難事七葉一枝花絨毯騷蘇守業隋祭同等銅章吏王守仁玮麗五熏缿筩先妾夕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