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軀殼,肉體。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記》卷二:“我嘗學道於 嵩 南八十餘年,蒙得神芝服之而化。雖得神涉仙階而屍宅無寄,今猶在 嵩 南石室中。”
“屍宅”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屍宅(拼音:shī zhái)指軀殼、肉體,強調人體作為靈魂或精神的暫時居所。該詞常見于道教文獻,帶有哲學色彩,暗示肉體與靈魂的分離性。
最早出自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記》卷二:“雖得神涉仙階而屍宅無寄,今猶在嵩南石室中。” 此句通過修道者的視角,表達肉體無法隨靈魂升華的局限性。
該詞反映了古代道教對形神關系的認知,與“羽化登仙”等概念形成對照,強調修道者超越肉身的追求。
古籍中類似表達包括“形骸”“軀殼”,反義詞暫無明确對應詞彙。需注意,此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使用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
屍宅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屍和宅。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屍和宅,其中屍意指“死人的屍體”,宅則指“居住的房屋”。這個詞彙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用于描述居住着屍體的房屋。
在繁體字中,屍宅的寫法為屍宅,字形變化稍有不同,但仍然保留了原詞的意思。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屍宅一詞的寫法相對穩定。屍部分仍然保留屍的字形,而宅部分則寫作“宀”,形狀類似于房屋的樣子。
以下是一些屍宅的例句:
1. 在那個屍宅中,人們聽到了奇怪的聲音。
2. 這座屍宅曾經是一座豪華的别墅。
3. 他敢住在屍宅中,真是勇氣可嘉。
屍宅這個詞彙暗示了有人居住的房屋中,存在着死人的屍體。常常用于描述恐怖、離奇的故事情節。根據語境不同,還可以用一些相關的詞彙來替代屍宅。
一些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如下:
組詞:屍體,屍骸,宅院,宅邸,住宅。
近義詞:屍居,鬼宅。
反義詞:生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