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線符”。舊俗端午日以五彩線篆符置戶牖帳屏之間,以辟邪崇,其符稱“綫符”。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歲時風俗·線符》:“ 漢 五月五日,以五色印為門戶飾,《續漢書》所謂桃印者也。 劉昭 曰:‘桃印本 漢 制,今世端午以五綵線篆符以相問遺,亦以置戶牖帳屏之間,蓋本於 漢 桃印之制。’”
關于“綫符”的詳細解釋如下:
“綫符”(又稱“線符”)是端午節傳統習俗中的一種辟邪物品,由五彩絲線編織或篆刻成符咒樣式,常懸挂于門窗、帳幔、屏風之間,用以驅除邪祟。
此習俗可追溯至漢代,最初以五色印裝飾門戶(稱“桃印”),後逐漸演變為五彩線篆符。宋代《事物紀原》記載:“端午以五綵線篆符相贈,或置戶牖帳屏間”,可見其曆史延續性。
“綫”為“線”的繁體字,部首“糹”(糸部),結構為左右組合,本義指細長柔軟的絲狀物,後引申為符咒載體。
以上内容綜合了曆史文獻與漢字演變,如需進一步考據可參考《事物紀原》及《說文解字》相關記載。
《綫符》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線索、線索符號、标志。
《綫符》的部首是糸,總共有16個筆畫。
《綫符》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演變過程,最早是由多條水平線條相連而成,原本是表示線的形狀。後來逐漸演變為表示線索、标志的意義。
《綫符》在繁體字中為「綫符」。
在古代,「綫符」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例如,漢代的寫法為「線符」,唐代的寫法為「線符」。
1. 警方通過分析各種綫符找到了案件的突破口。
2. 這座古墓中有着豐富的綫符,讓考古學家們大開眼界。
組詞:線索、符號、标志。
近義詞:線索、線索符號。
反義詞:斷絕、隱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