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ke off the armour] 脫下作戰時穿的铠甲
解甲歸田
(1).脫下戰衣。指軍事行動間歇期間的休息。《吳子·料敵》:“道遠日暮,士衆勞懼,倦而未食,解甲而息。”《南史·宋紀上·武帝》:“帝馳還 石頭 ,斬 徐赤特 。解甲久之,乃出陣於 高塘 。” 唐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郭晞 ﹞顧叱左右曰:‘皆解甲。散還火伍中,敢譁者死。’”《水浒傳》第八六回:“ 宋江 、 盧俊義 同 吳用 、 公孫勝 并馬回寨,将息三軍,解甲暫歇。” 明 申時行 《題清秋出塞圖》詩:“荷戈不解甲,挽粟仍飛芻。”
(2).指武将辭免官職。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吠舍厘國》:“於是解甲歸宗,釋兵返族。”
(3).放下武器,投降。 前蜀 花蕊夫人 《述國亡》詩:“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箇是男兒?” 清 錢謙益 《太祖實錄辨證一》:“ 胡公 ( 胡深 )受 石抹公 國士之遇,既解甲内附,而又獻謀以取 處州 。”
(4).指草木種籽開裂生芽。語出《易·解》:“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漢 揚雄 《太玄·釋》:“陽氣和震,圜煦釋物,鹹稅其枯,而解其甲。” 範望 注:“陽氣溫暖,萬物鹹稅枯解甲,而生於太陽之中也。”
“解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該詞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和平的向往,既反映戰争與安甯的對比(如《淮南子》中“三年不解甲”的長期戰事記載),也通過“歸田”意象傳遞農耕文明對安定生活的推崇。
“解甲”既是具體動作,也是象征符號,其多重含義在曆史文獻與文學作品中反複出現,成為理解古代軍事與人文精神的關鍵詞之一。
解甲是一個成語,指的是脫下戰甲,放下武器,結束戰鬥。這個成語意味着結束戰争、停止戰鬥。
解(jiě)的部首是言,總共有六畫;甲(jiǎ)的部首是田,總共有五畫。
解甲一詞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十二年》:“夫以甲兵去國害民,今其君解甯以老朕委事,而不之怨?”這裡是指解除武裝,平息戰火之意。
解甲的繁體字是「解甲」,拆分的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解甲的「解」字和「甲」字寫法與現代有一定差别,但意思相同。
1. 現在是和平時代,我們要學會解甲投筆,以文化發展促進社會進步。
2. 經過長期的鬥争,他們終于解甲休戰,開始着手重建家園。
解甲投筆、解甲歸田、解甲釋兵
解除武裝、結束戰鬥
披甲上陣、兵戎相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