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膏名。傳說可用以接骨,婦人亦用以傅面,令顔色美麗,故稱。 明 徐應秋 《玉芝堂談荟·卻火錐》:“《拾遺記》: 武帝 以金彈彈鳥,碎其白光琉璃鞍。 李少君 取續膏和豨膏接之,映日而視,初無損處,續膏一名都膚,形色如櫻桃,言出於 鞠陵 之東,以其能接人骨,故以為名。婦人傅之,顔色都麗,故又曰都膚也。”
“都膚”一詞在現行權威漢語工具書中未見明确收錄。《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與《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均未載錄該詞條。根據漢字構詞法分析,“都”作副詞時表總括(如“都來了”),作名詞指都城;“膚”本義指表皮,引申為淺薄(如“膚淺”)。組合成詞可能存在三種理解:一為古代官職名(如“都護”訛寫),二為地域皮膚特質描述,三為特定古籍中的生僻用法。
建議查閱《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或《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獲取更詳盡的古漢語詞源考據,亦可聯繫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http://ling.cass.cn)進行專業咨詢。
“都膚”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基本定義
都膚是一種傳說中的藥膏名稱,主要用途包括接骨療傷和美容養顔。據記載,它既能修複骨骼損傷,也被女性用于敷面以改善膚色,因此得名。
文獻記載
明代徐應秋在《玉芝堂談荟·卻火錐》中提及,都膚别稱“續膏”,形如櫻桃,産自“鞠陵之東”。傳說漢武帝時期,方士李少君曾用其混合“豨膏”修複破碎的琉璃鞍,且效果顯著。
名稱由來
其他說明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見于古籍或曆史文獻,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指向(醫療或美容用途)。
畢畢剝剝鸊鹈劍儳儳超特車鏡誠感赤潑潑此唱彼和此段村村勢勢呆愣甸邑碉房獨漉多事反接凡庶風問膚敏格法宮亭鈎勒婚娶集餐獍枭景業九慮刊勒郎伯兩報一刊凜若冰霜臨視箓練縷肉羹賣爵鬻官滿話名捕耐受擗初頭峭逼衾簟傾弄求名奪利熱賣軟下疳掃軌器深闳書诏私鬭思歸引斯文掃地桃仁天鏡跳坑瓦碴兒仙伯相忍為國消爛新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