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惕謹慎。《東觀漢記·樊準傳》:“﹝ 準 ﹞明習 漢 家舊事,周密畏慎。”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教子》:“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宋 王禹偁 《求緻仕第二表》:“﹝臣﹞雖無功名報國,常以畏慎周身。” 清 龍啟瑞 《緻曾滌笙侍郎書》:“某此事實出於萬不獲已,寸心可對天地,質鬼神。若世之所謂謹默畏慎者,難免不以為非,要亦不足聽從也。”
畏慎
“畏慎”是由“畏”與“慎”複合而成的文言詞彙,本義指因敬畏而保持謹慎的态度,強調内心對規則、權威或後果的戒懼與行為上的審慎克制。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在道德規範前保持警醒,如《論語·季氏》“君子有三畏”中“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的延伸,體現對倫理準則的恪守。
多用于描述臣子對君權的敬畏與自省,如《漢書·匡衡傳》載:“畏慎恐懼,不敢驕怠。”
強調謙退避禍的生存智慧,如《周易·乾卦》“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的謹慎精神。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以具象場景喻指“畏慎”心态。
“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強調預判風險與謹慎準備。
“貴人畏慎,深自降挹”——描述後妃因敬畏而謙抑自持。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以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畏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畏慎(拼音:wèi shèn)指戒惕謹慎,即因敬畏或警惕而保持謹慎的态度。該詞由“畏”(畏懼、敬畏)和“慎”(謹慎)組合而成,強調在心理上有所敬畏,行為上保持審慎。
古籍用例
詩詞引用
元代詩詞《尾犯》中有:“三耀照、甯曾畏慎,四時長,追歡取東。”,體現對自然或命運的敬畏态度。
“畏慎”強調因内在的敬畏感而外顯為謹慎言行,常見于古代文獻和倫理教化場景。其核心是通過心理約束實現行為規範,具有道德教化的深層含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東觀漢記》《顔氏家訓》等古籍。
敗龜闆白纻詞幫場報冰公事兵船昞然蟬鳥敕文串通蹉對丹蛇刀削面董帥惡垛方式煩幾幹柴幹命公信挂須骨棒規範性文件桂渚鶴民國後院渾骨丫髻婚姻火日家籍檢點缣箱交憤棘正拷邊拷認空降誇脫靈夢陋宗盲進碼子木蘭溺職箐砦勸善戒惡曲謀三宗詩圖窣堵香塌八四梯氣話銅镪推闡妄見五裂無添和無條件五月粜新谷享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