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畏慎的意思、畏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畏慎的解釋

戒惕謹慎。《東觀漢記·樊準傳》:“﹝ 準 ﹞明習 漢 家舊事,周密畏慎。”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教子》:“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宋 王禹偁 《求緻仕第二表》:“﹝臣﹞雖無功名報國,常以畏慎周身。” 清 龍啟瑞 《緻曾滌笙侍郎書》:“某此事實出於萬不獲已,寸心可對天地,質鬼神。若世之所謂謹默畏慎者,難免不以為非,要亦不足聽從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畏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畏慎(拼音:wèi shèn)指戒惕謹慎,即因敬畏或警惕而保持謹慎的态度。該詞由“畏”(畏懼、敬畏)和“慎”(謹慎)組合而成,強調在心理上有所敬畏,行為上保持審慎。


二、出處與例句

  1. 古籍用例

    • 《東觀漢記·樊準傳》提到:“﹝ 準 ﹞明習漢家舊事,周密畏慎。”
    • 顔之推《顔氏家訓·教子》中寫道:“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 宋代王禹偁在《求緻仕第二表》中自述:“雖無功名報國,常以畏慎周身。”
  2. 詩詞引用
    元代詩詞《尾犯》中有:“三耀照、甯曾畏慎,四時長,追歡取東。”,體現對自然或命運的敬畏态度。


三、近義詞與用法


四、總結

“畏慎”強調因内在的敬畏感而外顯為謹慎言行,常見于古代文獻和倫理教化場景。其核心是通過心理約束實現行為規範,具有道德教化的深層含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東觀漢記》《顔氏家訓》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畏慎的意思

畏慎是一個多音字,主要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對某人或某物心生敬畏和顧忌;二是指行事謹慎小心,舉止謙虛謹慎。

拆分部首和筆畫

畏慎的拆分部首是白(bái)字旁,它由11個筆畫組成:橫折鈎、豎、橫、撇、捺、撇、豎、撇、提、捺、撇。

來源和繁體

畏慎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繁體字為畏慎。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畏慎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比如,可能把“慎”寫作“愼”或者把橫折鈎寫成橫、豎、橫、撇。

例句

1. 他對老師很畏慎,從不敢有一點怠慢。

2. 在面對困難時,他總是非常畏慎地做出決策。

組詞

畏懼、敬畏、謹慎、小心、小心翼翼

近義詞

恐懼、顧慮、警惕、謹慎

反義詞

輕率、大意、放肆、大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