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事,掌權。《蕩寇志》第九六回:“幾日前,我聞知本府 高大老爺 從 東京 來到任,都説有個拏事的門上姓 富 ,叫做 富八爺 。”
“拏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詞義
指“管事”或“掌權”,表示對事務的管理或掌控。例如《蕩寇志》中提到的“拏事的門上姓富”,即指負責管理事務的職位。
字源與擴展含義
“拏”本義為抓取、搏鬥(如“拏攫”指搏鬥),後引申為“掌握”“控制”。在“拏事”中,“拏”強調對事務的掌控力。
文獻用例
除《蕩寇志》外,元代雜劇《魔合羅》中也有“拏事”的用法,進一步印證其作為“管事”的語境。
近現代演變
現代漢語中,“拏”已較少使用,多被“拿”替代,但“拏事”仍保留在古籍或特定方言中,需結合具體文本理解。
注意區分
避免與“拿事”(現代常用寫法)混淆,二者含義相近,但“拏事”更具古語色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字典》或《辭源》等權威辭書,以獲取更系統的釋義與例證。
拏事是一個漢字詞語,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首部是手部造字部首"扌",也叫作"提手旁",表示與手相關的動作或事物。末部是事,表示事情、事件、情況。拆分開來,"扌"表示手部,"事"表示事情,拏事合在一起則表示用手處理事情,辦事。
拏事的筆畫數目為9畫。"扌"部的拼寫為3畫,"事"部的拼寫為6畫。
這個詞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發展的時期。它的繁體寫法為"拿事",在繁體字中的拼寫和義項與簡體字是相同的。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拏事"并非常見的詞彙,而是曆史上的一種用法。根據古籍記載,"拏事"在古代有時候也用作表示辦理公務的意思。當時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是由"拿"與"事"兩個字組合而成。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我需要拏事去辦公室。
2. 他是一個能拏事辦成的好手。
3. 請你拏事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與拏事相關的組詞有:辦事、處理事務、處理問題。
拏事的近義詞包括:辦事、處理、處置。
拏事的反義詞可以是不辦事、懶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