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宮廷雅樂舞蹈之一,用于郊廟祭祀。《周禮·春官·籥師》“掌教國子舞羽龡籥” 漢 鄭玄 注:“文舞有持羽吹籥者,所謂籥舞也。”《新唐書·禮樂志十一》:“初, 隋 有文舞、武舞,至 祖孝孫 定樂,更文舞曰《治康》,武舞曰《凱安》。”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十二:“今之舞蠻牌即古武舞,舞三臺與調笑即古文舞。”
“文舞”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雙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可從以下方面展開:
“文舞”原指古代宮廷雅樂舞蹈,主要用于郊廟祭祀等莊重場合,與“武舞”相對。其核心内涵是“以文德治天下”,通過柔舞姿和禮器(如羽、籥)表達對帝王德政的贊頌。
起源與功能
文舞最早見于《周禮》,漢代鄭玄注《周禮·春官》時提到“文舞有持羽吹籥者”,即舞者手持雉羽和籥(一種樂器)進行表演。
唐代《新唐書》記載,文舞曾更名為《治康》,與武舞《凱安》并列為宮廷雅樂。
舞蹈形式
文舞動作舒緩典雅,強調禮儀性,與武舞的剛健風格形成對比。例如,周代“六代舞”中的《雲門》《大韶》《大夏》等均屬文舞。
在文學語境中,“文舞”被引申為文采與舞姿俱佳的贊美之詞,形容文章華美或表演優美動人。古代文人常以此比喻作品兼具形式美與内涵美。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釋義、曆史文獻及文化研究,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新唐書》等原始文獻。
《文舞》是一個結合了文學和舞蹈的詞語。它表達了用舞蹈的形式來展現或演繹文學作品的意境和情感的藝術形式。
《文舞》的拆分部首為“文”和“舞”,拆分筆畫分别為6畫和8畫。
《文舞》這個詞來源于漢語中的兩個詞:“文學”和“舞蹈”。它結合了文學作品的藝術表達和舞蹈的動态美感,是一種将文字與舞蹈元素融合的創意藝術形式。
《文舞》的繁體字為「文舞」。
在古時候,「文舞」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1. 我們的舞蹈團将表演一場精彩的《文舞》,讓觀衆欣賞到舞蹈與文學的完美結合。
2. 通過《文舞》這種形式,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學作品的内涵。
文化、文學、文藝、舞蹈、舞台
舞文弄墨、文藝表演、文學舞蹈
音樂、繪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