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文舞的意思、文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文舞的解釋

古代宮廷雅樂舞蹈之一,用于郊廟祭祀。《周禮·春官·籥師》“掌教國子舞羽龡籥” 漢 鄭玄 注:“文舞有持羽吹籥者,所謂籥舞也。”《新唐書·禮樂志十一》:“初, 隋 有文舞、武舞,至 祖孝孫 定樂,更文舞曰《治康》,武舞曰《凱安》。”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十二:“今之舞蠻牌即古武舞,舞三臺與調笑即古文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文舞是中國古代禮樂制度中的重要舞蹈形式,專指以文德為表現核心的禮儀舞蹈,與強調武力的“武舞”形成對應。其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周代,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禮樂體系中将舞蹈分為“六舞”,其中《雲門》《大鹹》《大韶》《大夏》四舞屬文舞,多用于祭祀天地、山川、先妣等莊重場合。

文舞的特點包含三個層面:

  1. 道具特征:舞者手持龠(古代管樂器)與翟(雉雞尾羽),象征禮樂和諧與自然生靈,例如《禮記·明堂位》中描述“朱幹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積,裼而舞《大夏》”;
  2. 動作内涵:舞姿柔緩舒展,注重隊列編排,通過肢體語言傳達謙恭、仁德等儒家思想;
  3. 文化功能:作為“雅樂”核心組成部分,承擔着教化民衆、規範禮儀的社會作用,如《毛詩序》強調“舞以象德”的倫理意義。

曆代典籍中對文舞的形制有明确規範,唐代《通典·樂典》記載其“進退俯仰,象君臣之節”,宋代《樂書》則進一步将文舞服飾、樂章與五行學說結合,形成系統化的表演程式。清代《皇朝禮器圖式》中仍保留文舞的圖文記錄,印證其作為中華禮樂文明活态傳承的延續性。

網絡擴展解釋

“文舞”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雙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可從以下方面展開:

一、基本含義

“文舞”原指古代宮廷雅樂舞蹈,主要用于郊廟祭祀等莊重場合,與“武舞”相對。其核心内涵是“以文德治天下”,通過柔舞姿和禮器(如羽、籥)表達對帝王德政的贊頌。

二、曆史背景與特點

  1. 起源與功能
    文舞最早見于《周禮》,漢代鄭玄注《周禮·春官》時提到“文舞有持羽吹籥者”,即舞者手持雉羽和籥(一種樂器)進行表演。
    唐代《新唐書》記載,文舞曾更名為《治康》,與武舞《凱安》并列為宮廷雅樂。

  2. 舞蹈形式
    文舞動作舒緩典雅,強調禮儀性,與武舞的剛健風格形成對比。例如,周代“六代舞”中的《雲門》《大韶》《大夏》等均屬文舞。

三、文學引申義

在文學語境中,“文舞”被引申為文采與舞姿俱佳的贊美之詞,形容文章華美或表演優美動人。古代文人常以此比喻作品兼具形式美與内涵美。

四、相關文化符號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釋義、曆史文獻及文化研究,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新唐書》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奧庰半截褊阨比諷顫巍巍螭魚打交道颠杪抵突犯對肺部飛碟分白鳳髻否決權符篆告歸軌笵龜緺還步後塗懷空慌耗化外恢崇豁然開朗肩勞任怨機徽吉令令禁備靜便鲸魚俊品寬免笭床鸾鞾緑舌迷背南梁痞結清諒人臣柔弱三傑散闊劭農生酒十王手敕守缺抱殘首務屬國四選天高地遠退直拓荒灣澴梧邱之魂遐紀邪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