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踉蹡的意思、踉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踉蹡的解釋

亦作“ 踉蹌 ”。1.跌跌撞撞,行步歪斜貌。 唐 韓愈 《贈張籍》詩:“有兒雖甚憐,教示不免簡。君來好呼出,踉蹡越門限。” 宋 範成大 《催租行》:“輸租得鈔官更催,踉蹡裡正敲門來。” 明 徐渭 《與馬策之》:“老牯踉蹌以耕,拽犁不動,而淚漬肩瘡。” 茅盾 《色盲》四:“ 林白霜 驚喊着,踉跄地跑回自己房間去。”

(2).指不穩的步履。《水浒傳》第三二回:“ 武行者 聽了,跳起身來,叉開五指望店主人臉上隻一掌,把那店主人打箇踉蹌。” 楊朔 《木棉花》:“我提着一隻小皮箱,擠在人群裡,腳下的碎石塊時時會把我絆一個踉跄。”

(3).歪斜貌。 五代 齊己 《靈松歌》:“老鱗枯節相把捉,踉蹌立在青崖前。”

(4).行步遲滞貌。 晉 潘嶽 《射雉賦》:“蹇微罟以長眺,已踉蹡而徐來。” 徐爰 注:“踉蹡,乍行乍止,不迅疾之貌。” 南朝 梁簡文帝 《妾薄命》詩:“ 王嫱 貌本絶,踉蹌入氈帷。”

(5).喻指困頓;颠沛;颠踬。《梁書·伏暅傳》:“ 暅 踉蹡落魄,三十餘年。” 唐 陸龜蒙 《記事》詩:“聖道庶經營,世途多踉蹌。”《花月痕》第十一回:“ 癡珠 全家避入深山,不料該處土匪突爾豎旗從賊,以緻親丁四十餘口踉蹌道路。”

亦作“ 踉蹌 ”。縱躍;竄跳。 宋 曾敏行 《獨醒雜志》卷九:“ 東安 一士人善畫,作鼠一軸……軸在地而貓蹲其旁,逮舉軸,則踉蹡逐之。以試羣貓,莫不然者。於是始知其畫為逼真。” 宋 洪邁 《夷堅乙志·祖寺丞》:“ 趙 睨重欄愈高,唯四角差低,甚易之,然卒不可逾越。屍自水中指雲:‘從高處過甚易。’遂如其言,踉蹡一舉,已出平地。”

亦作“ 踉蹌 ”。匆遽慌急貌。 宋 文天祥 《五月十七日大雨歌》:“壁下有水穴,羣鼠走踉蹡。”《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坐席猶未煖,忽得家書報家中老父病故,踉蹌而别,轉薦與同鄉 呂鴻臚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踉蹡”是漢語中形容人行走不穩的疊韻聯綿詞,通常指因身體失衡或情緒波動導緻的腳步歪斜狀态。《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走路不穩,跌跌撞撞”,常見于描述醉酒、傷病或情緒激動時的步态。

從詞源角度分析,“踉”原指腳步急促,“蹡”古義為踏地聲,二者組合後形成“踉蹡”,引申為行走姿态失去平衡。該詞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被标注為“書面語”,強調其多用于文學性表達,如“踉蹡着撲向案頭”這類描述性語句。

其近義詞體系包含“趔趄”“蹒跚”等,但語義側重不同:“趔趄”特指被絆時的短暫失衡,“蹒跚”多指因年老體弱導緻的緩慢搖擺,而“踉蹡”更強調突發性失衡狀态。古代文學作品中,《水浒傳》第三回“魯智深踉蹡入得山門”即為典型用例,展現人物酒後失态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

“踉蹡”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iàng qiāng(部分資料中可能存在“liàng qiàng”的異讀,但現代規範讀音以liàng qiāng 為準)。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核心釋義
    形容人走路不穩、跌跌撞撞的樣子,常因受傷、醉酒、疲勞或受驚導緻。例如:“他踉蹡着走了幾步,險些摔倒。”

    • 近義詞:趔趄、蹒跚
    • 反義詞:穩健、平穩
  2. 引申含義
    可比喻處境不穩定或狀态搖擺不定,如:“經濟踉蹡前行。”


二、古籍與文學作品中的用例

  1. 唐代韓愈《贈張籍》
    “君來好呼出,踉蹡越門限。” 描寫友人急切跨過門檻時的慌張姿态。
  2. 《西遊記》第三二回
    “被蓏蘿絆了個踉蹡”,形容孫悟空被藤蔓絆倒的狼狽情景。
  3. 《聊齋志異·辛十四娘》
    “踉蹡而行”,刻畫角色因疲憊或心事步履不穩的狀态。

三、其他釋義與用法

  1. 形容物體歪斜或動作急促
    如五代齊己《靈松歌》中“踉蹌立在青崖前”,描述松樹姿态傾斜。
  2. 古文中指竄跳或縱躍
    宋代曾敏行《獨醒雜志》記載貓“踉蹡逐之”,表現動物跳躍追趕的動态。

四、異體字與規範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方言用法,可參考《漢典》或《國語辭典》。

别人正在浏覽...

谙嘗把家狴圄不按君臣癡呆寵綏廚司大資産階級帝桑笃老鲂魚尾費用槁簡高丘功調冠山戴粒挂牌貴壯賤老故籍滾柱軸承含鳥浍浚回面忽慢豁罅剿合家庭教師經像緊切進武勘剪叩舷匡救苦辭梁欐瞢瞢甯亂泥娃娃暖絲噴灑普兒錢青獸趨就撒殿贍救煽煉少詹事申敍轼轍雙九數課私居算子素木床素鱮天德通學生推察危拔瞎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