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侯甸的意思、侯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侯甸的解釋

侯服與甸服。古代王畿外圍千裡以内的區域。《書·伊訓》:“ 伊尹 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見厥祖,侯甸羣後鹹在。”《後漢書·王暢傳》:“郡為舊都侯甸之國,園廟出於 章陵 ,三後生自 新野 。” 李賢 注:“五百裡甸服,千裡侯服。”《南史·齊紀上》:“斯實 尚父 故藩,世作盟主,紀綱侯甸,率由舊則。”參見“ 九服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侯甸"是古代中國政治地理術語,源自周代的五服制度,由"侯服"與"甸服"組合而成。該詞最早見于《尚書·禹貢》,指代以王畿為中心向外延伸的兩類行政區劃:

一、甸服 指距離天子都城五百裡内的直屬轄區,承擔最高級别的賦稅與勞役。《周禮·夏官》記載"甸服者,天子之田",其民需每日進貢糧食,承擔耕作王田的責任(來源:《周禮·職方氏》)。現代學者楊寬在《西周史》中指出,甸服範圍覆蓋今陝西關中至豫西地區。

二、侯服 位于甸服外圍五百至一千裡區域,由諸侯封地構成。《尚書·禹貢》載"五百裡侯服",諸侯需履行鎮守邊疆、定期朝觐的義務。據《漢語大詞典》解釋,侯服具有"為王者斥候"的軍事防禦功能,其賦稅等級低于甸服。

二者合稱"侯甸"時,常代指整個王朝的核心統治區域。如《文選·陸倕<石阙銘>》中"侯甸服要"即象征國家政令通達。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強調,該詞反映了早期中國"分層治理"的政治智慧。

(本文核心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第1卷第1286頁、《尚書譯注》中華書局2016版第89頁,曆史制度解析引自楊寬《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頁)

網絡擴展解釋

“侯甸”是古代中國政治地理制度中的術語,主要涉及周代“五服”或“九服”體系中的區域劃分。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侯甸”是侯服與甸服的合稱,屬于周代王畿(天子直接管轄的核心區域)外圍的行政區劃。根據《書經·伊訓》等文獻記載,甸服位于王畿外五百裡範圍,侯服則在其外五百裡,兩者共同構成王畿外圍的治理層級。

2.曆史背景與範圍

3.文獻出處

4.其他解釋

個别資料(如)提到“侯甸”作為成語,指官員争權奪利,但此用法在主流文獻中較少見,可能為引申義或誤讀。

“侯甸”核心含義為周代王畿外圍的侯服與甸服區域,兼具行政與軍事功能。如需更深入的曆史制度分析,可參考《尚書》《周禮》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敗陣百拙千丑遍曆部秩傳袋村酒野蔬大辯若讷道學打破迷關販人孤悴瑰特橫草不動,竪草不拿後院起火畫拉畫描黃镮畫陣繪寫渾不是漸澤汲汲孜孜羁望決科機要克勤克儉枯壤老鴉利他主義砻冢露纂雪鈔霾暗谟謀青尖青蘿铨覈趣時仁慈柔情三白三長齋月三世三折股為良醫上六聲色狗馬勝引深究慎刑時色收伏四疆碎身粉骨天人之際天喜瓦影龜魚畏避文人化五人冢綫材孝恭逍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