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有關選任官吏事項的簿書。《新唐書·選舉志下》:“其後 李敬玄 為少常伯,委事於員外郎 張仁禕 。 仁禕 又造姓歷,改狀樣、銓歷等程式,而銓總之法密矣。”
“铨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與官吏選拔相關的簿冊或文書記錄。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曆史出處與用法
該詞可見于《新唐書·選舉志下》,記載唐代官員李敬玄改革選官制度時,曾制定“铨曆”等程式,使選拔流程更嚴密。說明其主要用于規範官吏任免的檔案管理。
使用場景
多出現于古代政治制度文獻中,涉及官員資曆審核、職務分配等場景。例如記錄候選官員的履曆、考核結果及任命信息。
“铨曆”是古代官僚體系中用于記載選官事務的專用簿冊,反映了傳統官吏選拔的規範化流程。其詞義與“铨選”“铨叙”等制度密切相關,屬于曆史行政術語。
《铨曆》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權衡、衡量事物的前後利弊,找出合適的解決辦法。
《铨曆》的部首是钅,共有12畫。
《铨曆》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大司馬》中,意為掌管衡量事物的官職,後來引申為衡量事物利弊的動作和方法。
《铨曆》的繁體字是「銓曆」。
在古代,「铨」的字形與現代略有差異,下部多有拓寬,上部與「金」有些類似。而「曆」在古代又常寫作「曆」,與現代有所不同。
1. 在進行決策時,我們需要進行一番深入的《铨曆》。
2. 這個問題涉及到很多方面的考量和《铨曆》。
铨量、權铨、衡铨、衡量。
權衡、權衡利弊、權宜之計。
草率決策、盲目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