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牛頭不對馬嘴的出處的意思、牛頭不對馬嘴的出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牛頭不對馬嘴的出處的解釋

比喻答非所問或兩下不相合。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牛頭不對馬嘴”這一成語的出處可追溯至明代文學作品,并在清代得到沿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最早出處
    該成語首次明确出現于明代馮夢龍編撰的《警世通言》第十一卷《蘇知縣羅衫再合》。文中寫道:“皂隸兜臉打一啐,罵道:‘見鬼,大爺自姓高,是江西人,牛頭不對馬嘴!’”。此處的語境是皂隸斥責對方胡言亂語,強調前後矛盾、不相符合。

  2. 清代沿用與擴展
    清代李寶嘉在《官場現形記》第十六回中進一步使用該成語:“隻要人家拿他[魯老爺]一派臭恭維,就是牛頭不對馬嘴,他亦快樂。”。此例通過諷刺官場虛僞,強化了成語“答非所問”或“邏輯混亂”的貶義色彩。

  3. 核心含義
    成語字面以“牛頭”與“馬嘴”兩種不相幹事物作對比,比喻說話或做事前後矛盾、邏輯不通,或回答與問題完全無關。其近義詞包括“驢唇不對馬嘴”“答非所問”等。

該成語的文學淵源以明代《警世通言》為源頭,清代作品進一步豐富了其使用場景,最終成為漢語中批評邏輯混亂或文不對題的常用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二

《牛頭不對馬嘴的出處》的意思

《牛頭不對馬嘴的出處》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說用詞措辭不準确或不得體,産生誤解或不合邏輯。

拆分部首和筆畫

《牛頭不對馬嘴的出處》由4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牛、口、立、馬。它的總筆畫數為14。

來源

這個成語最早出現于明代劉基的《子不語》:“《易》曰‘火在地上’,曆陽孫長史曰‘今直上天’,細務左右足拘捧茲籥者各引‘火在地上’以對。餘曰:不可!此‘牛頭不對馬嘴’耳。”成語通過這篇文章逐漸流傳開來。

繁體

《牛頭不對馬嘴的出處》是這個成語的繁體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因此《牛頭不對馬嘴的出處》在古漢字寫法中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例如“牛”可能寫作“⺧”,“口”可能寫作“囗”,“立”可能寫作“立刀旁”,“馬”可能寫作“馬”等。

例句

他的回答與問題完全不相關,真是牛頭不對馬嘴的出處。

組詞

組詞:牛頭馬面、馬嘴辨魚、魚目混珠。

近義詞

近義詞:不合邏輯、言不由衷、不着邊際。

反義詞

反義詞:言之鑿鑿、明明白白、恰如其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