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陵園妾的意思、陵園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陵園妾的解釋

唐 制,諸帝升遐,宮人無子者悉遣陵園供奉朝夕,事死若生時,謂之“陵園妾”。 唐 白居易 《陵園妾》詩:“陵園妾,顔色如花命如葉。命如葉薄将奈何?一奉寝宮年月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陵園妾"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被罰沒到帝王陵園中守陵、從事雜役的宮人。這一稱謂帶有明顯的悲情色彩,反映了古代宮廷制度下部分女性的悲慘命運。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 陵園: 指帝王或諸侯的墓地及其附屬的園林建築。在古代中國,帝王陵園規模宏大,設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負責祭祀、維護和管理。
    • 妾: 本義指女奴,後引申為男子在正妻之外娶的女子(側室、偏房)。但在“陵園妾”這一特定組合中,“妾”更側重于指地位低下、供役使的女性,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妾室”。
    • 合義: “陵園妾”特指那些因各種原因(如犯罪、宮廷鬥争失敗、先帝遺妃等)被發配到皇家陵園,終身從事灑掃、看守、祭祀輔助等勞役的宮女或低級嫔妃。她們被禁锢在陵園之中,形同囚徒,生活孤寂凄苦,失去了人身自由和重返宮廷或社會的可能。
  2. 曆史制度背景:

    • 将宮人(尤其是先朝皇帝的無子嫔妃或獲罪宮人)遣送到陵園守陵,是漢唐等朝代宮廷中的一種制度或慣例。例如,漢代有“諸陵園女”或“守陵宮人”,唐代亦有類似制度。這些女性被稱為“陵園妾”或“園妾”,其職責是守護陵墓、進行日常維護和參與祭祀活動。她們的生活環境封閉,命運多舛,是宮廷制度殘酷性的體現。
  3. 文學意象與典型用例:

    • 該詞最為人熟知的應用見于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新樂府》詩《陵園妾》。在這首詩中,白居易以“陵園妾”的悲慘遭遇為題材,深刻揭露了宮廷黑暗和女性命運的無奈:

      陵園妾,顔色如花命如葉。 命如葉薄将奈何?一奉寝宮年月多。 年月多,時光換,春愁秋思知何限? 青絲發落叢鬓疏,紅玉膚銷系裙慢。 憶昔宮中被妒猜,因讒得罪配陵來。 老母啼呼趁車别,中官監送鎖門回。 山宮一閉無開日,未死此身不令出。 ...

      • 這首詩生動描繪了“陵園妾”因讒言被貶、與親人永别、幽閉陵園直至紅顔老去的悲慘一生,使其成為後世理解這一群體和該詞彙内涵的經典文本來源。白居易以此諷喻政治,表達對受害者的深切同情。
  4. 語義引申與象征意義:

    • 由于白居易詩的巨大影響力,“陵園妾”一詞超越了其具體指代,常被用來象征或比喻那些被幽禁、被遺棄、在孤寂中虛度年華的女性,帶有強烈的悲劇色彩和控訴意味。

引用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陵園妾”是中國古代宮廷制度中的特殊群體,具體釋義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義

“陵園妾”指古代皇帝去世後,其無子嗣的宮女被遣送至陵園,終身侍奉已故帝王,如同生前一般供奉飲食起居。該制度始于漢代,後世沿襲。

二、曆史背景

  1. 制度起源
    漢代帝王下葬時,會将後宮無子嗣的宮女派往陵園守陵,形成“事死如事生”的禮儀傳統。宋代馬永卿《嬾真子》記載:“後世因之,遂不複變”(、)。
  2. 唐代延續
    唐代明确将“諸帝升遐(駕崩)後,宮人無子者悉遣陵園供奉”寫入制度(、)。

三、文學表現

白居易在《陵園妾》詩中寫道:“顔色如花命如葉”,以花葉比喻宮女容顔美好卻命運悲慘,揭露她們被禁锢陵園、虛度青春的境遇。詩中“一奉寝宮年月多”更直接描述了其漫長無望的守陵生活(、)。

四、生活狀态

注:部分低權威網頁(如)提及現代文學創作中的引申含義,但此解釋缺乏曆史依據,需謹慎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

隘人案發白鹽兵經澄江如練摛光達官蕩散鄧穴點脣鬥抟頓說厄禍高駕桂庑紅友黃矢花招灰沉檢封儉固健朗交谒傑俊寄箋金鑛九歌久經風霜卡塔爾露塵露次魯魚陶陰呂宋麥斛眄視默思匿瑕含垢耦居排駕偏置嫔則千八百乞兒區分入鷗入轉上款省刑柿蒂失寝天下脊通詳銅圓投匦偷暇忘己王進喜瓦獸巫鬼觿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