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急递的意思、急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急递的解释

(1).古时的快速驿递。用于传送紧急文书。《新唐书·李绛传》:“枢密使 刘光琦 议遣中人持赦令赐诸道,以裒馈餉, 絳 请付度支盐铁急递以遣,息取求之弊。”《资治通鉴·后唐潞王清泰元年》:“ 安远 节度使 符彦超 奴 王希全 、 任贺儿 ……夜叩门称有急递, 彦超 出至听事,二奴杀之。” 胡三省 注:“军期紧急,文书入递不容稽违晷刻者,谓之急递。递,邮传也。”亦称“ 急脚递 ”。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驛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 熙寧 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

(2).指急速传递文书的人。《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 义问 离 镇江 三十里,至 下蜀镇 ,有急递云:‘官军败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急递是中国古代邮驿制度中专指快速传递官方文书或军事情报的特设通信方式。作为专业术语,该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记载,元代形成以"急递铺"为核心的全国性快邮体系。《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快速传送紧急公文"的专用邮传机制,具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和运作标准。

从历史沿革考察,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记载了"急脚递"系统,该制度规定日行四百里,配备专用铃铛标识,沿途驿站必须优先保障其通行。至元代,《元史·兵志》载有全国设立超过万处急递铺,形成覆盖全国的通信网络,每铺间距约十里,配备专职铺兵昼夜轮值,重要文书加盖"急速"印鉴,实现昼夜兼程的公文传递。

从运作特征分析,急递系统具有三个核心要素:一是专用凭证制度,使用特制封装匣和排单登记;二是优先通行权,持凭证者可征用民间车马;三是连带责任制,《大明会典》规定延误急递文书将受笞刑至徒刑的处罚。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评价该系统"虽万里外,信息旦夕可达",体现了古代中国邮驿制度的高度效率。

在现代汉语使用中,"急递"一词多出现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其核心语义已扩展为特指具有时效要求的快速传递行为。需要注意的是,该词在当代日常语境中较少使用,主要保留在特定专业领域的历史研究范畴。

网络扩展解释

“急递”是古代中国用于快速传递紧急文书的驿递系统,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急递指古代快速传递紧急文书的官方通道。既表示传送紧急文书的驿递系统,也指执行传递任务的差役或使者,如《续资治通鉴》中提到的“急递云:‘官军败退’”。

  2. 词义分解

    • 急:强调时间紧迫性,多用于军事、政令等紧急事务;
    • 递:指接力传递,通过驿站换马、换人的方式实现昼夜兼程。
  3. 历史背景
    起源可追溯至南北朝,唐代开始制度化,如《新唐书》记载唐宪宗时期用急递传送赦令。宋代进一步发展,形成“急脚递”制度,日行可达400里,用于传递军情或重要政令。

  4. 与其他驿递的区别
    普通驿递为日常通信,而急递具有优先通行权,驿站需优先提供换马和补给。后唐时期甚至出现伪造急递文书刺杀节度使的事件(《资治通鉴》潞王清泰元年条),侧面反映其特权性。

别人正在浏览...

拔茅保子不值得趁贴传呼畜眼催钱错牾挡子撢稽旦暮入地斗宫钝钩二哲发嗲翻番分析化学古刻海兽汗流满面胡猜乱想交讥饥饿线惊慄荆子矜矜战战拘绊孔宣恡涩流珠砾洲末行难世鸟散鱼溃偏西疲极轻怜重惜青葙劝诲鸲鹆舞饶羡戎戒赏不踰时圣父升华舍匿诗囿水力资源踏竿特知田塝铁壁铜山提铃铜雀团花土崩瓦解屯苦脱簪文的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