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指婦女居住的樓房。《紅樓夢》第二八回:“女兒愁,大風吹倒梳粧樓。”
(2).古迹名。即 梳妝台 。亦省稱“ 梳粧 ”。 清 吳偉業 《思陵長公主挽詩》:“偶語追 銅雀 ,無聊問 柏梁 。豫遊推插柳,勝蹟是 梳粧 。” 吳翌鳳 箋注:“《日下舊聞》引《張太嶽集》:皇城北苑中有 廣寒殿 ,相傳以為 遼 蕭後 梳粧樓 。”參見“ 梳妝臺 ”。
“梳妝樓”一詞的含義可從文學意象和古迹實體兩方面解釋,具體如下:
基本含義
“梳妝樓”原指古代女子居住或梳妝的樓房,後演變為成語,比喻女子整理儀容的場所或妝容本身。例如《紅樓夢》中“大風吹倒梳妝樓”即用此意。
文化引申
該詞常被用于詩詞中,既指代具體建築(如宮廷女子的妝樓),也象征女子對美的追求,如“因象為名本形似”等詩句。
河北沽源梳妝樓
位于河北省沽源縣,為元代墓葬建築,墓主是忽必烈外孫闊裡吉思。其建築特色為全磚結構,無木料,頂部曾飾有琉璃瓦,現為重要考古遺址。
邯鄲梳妝樓遺址
位于邯鄲趙苑公園,相傳為趙武靈王時期宮女梳妝之地,現存夯土台基,面積達72公頃,是戰國至漢代趙王宮苑的組成部分。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遺址的考古細節,可查閱相關考古報告或地方志文獻。
《梳妝樓》是一個詞語,它指的是古代女子化妝的地方。在古代,梳妝樓通常是富貴人家的建築物,有專門用來化妝打扮的房間。
《梳妝樓》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漢字:梳(shū)和妝(zhuāng)。其中,梳的部首是木,具有7個筆畫;妝的部首是女,具有12個筆畫。
《梳妝樓》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古代女性重視容貌,梳妝樓則是她們打扮的地方。在這裡,女性可以梳妝打扮,增添自己的美麗。
《梳妝樓》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梳妝樓」。
在古代漢字中,「梳妝樓」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具體古代寫法的信息并不容易找到,因為漢字的寫法已經發生了多次改變,許多篆刻字和隸書字體逐漸變得不再通用。
1. 她從《梳妝樓》裡走出,容光煥發,美麗動人。
2. 春日的陽光灑在《梳妝樓》上,整個樓房顯得格外嬌豔。
與《梳妝樓》有關的組詞:
1. 梳妝台
2. 梳妝間
3. 梳妝鏡
4. 梳妝品
5. 梳妝師
與《梳妝樓》意思相近的詞彙有:
1. 化妝室
2. 化妝房
3. 打扮室
4. 編發樓
5. 裝束樓
與《梳妝樓》相反意思的詞彙有:
1. 原始住所
2. 男性專用房間
3. 髒亂室
4. 不修邊幅
5. 不打扮的地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