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去留。 漢 王符 《潛夫論·潛歎》:“ 堯 參鄉黨以得 舜 , 文王 參己以得 呂尚 ,豈若 殷辛 、 秦政 既得賢人,反決滞於讎,誅殺正直,而進任姦臣之黨哉?” 汪繼培 箋:“‘決滞’猶言‘去留’。”
(2).指判決積壓的案件。《新唐書·陸贽傳》:“視桉籍煩簡以稽聽斷,視囚繫盈虛以稽決滞,視姦盜有無以稽禁禦。” 宋 葉適 《建康府教授惠君墓志銘》:“ 鉛山 脩廢決滞,民畏愛過於令,令賴之如己出。”
“決滞”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去留(人事取舍)
指對人員或事物的保留與舍棄,常用于古代政治語境。例如《潛夫論》中提到“反決滞於讎”,即批評殷纣王、秦始皇對賢才的取舍不當。
判決積壓案件
指處理積壓未決的訴訟案件,如《新唐書》記載“視囚繫盈虛以稽決滞”,強調通過案件審理效率來考察官員政績。
決
本義為疏通水道(如“決江疏河”),引申為決斷、解決(如“決定”“決斷”),或最終判定(如“決勝負”)。
滞
指停滞、阻滞(如“停滞”“滞銷”),與“決”形成反義組合,整體表示化解積壓問題。
漢代王符《潛夫論·潛歎》:
“豈若殷辛、秦政既得賢人,反決滞於讎?”——以“決滞”批判統治者對人才的錯誤取舍。
宋代葉適《建康府教授惠君墓志銘》:
“鉛山修廢決滞,民畏愛過于令”——描述官員通過處理積壓事務赢得民心。
現代語境中,該詞可延伸為“解決積壓問題”或“決策猶豫”,如成語用法“事物停滞不前,無法決斷”(需注意此為引申義,非古籍原意)。
如需進一步驗證,可查看《漢語大詞典》或《潛夫論》《新唐書》等古籍原文。
《決滞》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解決問題、排除困難、打破僵局的意思。
《決滞》由冫和滞兩個部首組成,冫字拆分後的部首是冰,滞字拆分後的部首是水。《決滞》的總共有12個筆畫。
《決滞》一詞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常用于形容解決難題時的決斷和突破。
《決滞》的繁體字為「決滯」。
在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決滞》在古時候的寫法變化較多,隨着演變和曆史的變遷,其形态也産生了一定的改變。
1. 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下決心,打破困局,決滞于發展的道路上。
2. 領導做出了明智的決策,幫助企業決滞了面臨的困難。
決策、決定、解決、排除、突破
決斷、決絕、解困、破局、突破
滞留、停滞、僵持、困境、僵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