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驿馬。借指乘馬傳送公文的人。《漢書·李陵傳》:“抵 受降城 休士,因騎置以聞。” 顔師古 注:“騎置,謂驛騎也。”《宋史·刑法志一》:“羣臣受詔鞫獄,獄既具,騎置來上,有司斷已,復騎置下之州。”
“騎置”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與郵驿制度相關,指古代傳遞緊急文書或重要信息的驿站快馬系統。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騎置”指驿站中備置的快馬,用于緊急文書的傳遞。字面可拆解為“騎”(騎馬)和“置”(驿站),合指通過驿站換馬接力、快速傳送信息的制度。例如《漢書·文帝紀》載:“乘傳騎置以行郡國”,即通過驿站馬匹巡視郡國。
功能與運作方式
古代驿道每隔一定距離設“置”(驿站),驿使持符節或文書到站後換馬疾馳,實現“十裡一置,五裡一候”的接力傳遞。這種制度在漢代稱為“騎置”,唐代稱“驿騎”,是官方信息傳遞的核心渠道,尤其用于軍情、诏令等緊急文件。
曆史文獻佐證
與“驿傳”的區别
“騎置”特指騎馬傳遞,速度最快;“驿傳”則包含車、馬等多種形式。如《唐律疏議》規定:“諸文書應遣驿而不遣驿,凡不應遣驿而遣驿者,杖一百。”可見二者適用範圍不同。
文化延伸
該詞衍生出“置傳”“馳置”等同義表述,常見于史書與政令文獻。如《資治通鑒》載東漢“置騎傳送”,即延續秦漢騎置制度,保障政令通達。
權威參考來源
“騎置”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驿馬及公文傳遞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騎置(qí zhì) 指驿馬,即古代驿站專用的馬匹,後引申為乘馬傳遞公文的人。
曆史文獻中的引用:
功能與作用:
相關詞彙延伸:
部分資料(如)将“騎置”解釋為“占據上風控制他人”的成語,但這一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誤讀。建議以曆史文獻和主流辭書解釋為準。
豹死留皮便計碧草裧輤超載赤米丑亵放置藩援脯糗高斯膏雨更做道過次橫渡合一黃婆混擾虎爪書講鼓驚麏積重不反峻高開治康成餽贻浪舌斂材臨河欲魚榴皮字龍楯鹿港呂望美範納婦撓挑泥鳅脊烹炰奇玮勸盤屈盡如臨深谷山菌子失守世俗之見收率衰庸阘懦絲帛思士操嗣歲素抱宿醉讨飯亭景惕傷土墼委肉虎蹊鄉程吓人媟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