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戒敕 ”。
“戒勅”是“戒敕”的异体写法,其拼音为jiè chì,属于古代汉语词汇。以下是具体解析:
基本含义
“戒勅”与“戒敕”同义,指告诫、命令或训诫,常见于古代官方文书或宗教仪轨中。例如帝王对臣子的书面训示、师长对后辈的告诫等场景。
字义拆解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带有权威性质的正式告诫,如《汉书·王莽传》中“戒敕郡县”即指朝廷对地方下达指令。在佛教典籍中,也可指对修行者的规劝。
补充说明
“勅”是“敕”的异体字,二者通用,但现代汉语中“敕”更常见。该词属于生僻词汇,日常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研究。
如需更详细的古文例证或引申义项,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等专业辞书。
戒勅是指君主发布的戒令和命令,用以告戒臣民和官员遵守法纪、遵行庙堂之礼。它是国家管理和约束各级官员的一种制度。
戒勅的拆分部首是手(扌)和口(口),部首搭配的笔画数为6画。
戒勅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汉朝时期,是君主下发给官员和臣民的命令和告诫。这些戒勅通常是以君王的名义发布,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治理秩序和行政纪律,确保官员和百姓遵守法度。
戒勅的繁体字为戒敕。
古时候汉字中,戒勅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其中,“戒”字的写法在古代常见的有“戋”和“戒”的形状,而“勅”字的写法在古代有“䖋”和“叱”的形状。
1. 君王颁布的戒勅令整个朝廷都恪守法纪。 2. 官员必须遵守戒勅,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戒律、戒除、勅令、勅使、勅命、勅令、戒告
公告、命令、禁令、法令、法规
许可、允许、宽容、宽限、容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