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e short of money;lacking financial resources] 原指鳥銜草築巢,鳥足(手)勞累
予手拮據。——《詩·豳風·鸱鸮》
(2) 後比喻經濟窘迫
近來國家被抄以後,諸事運用不來,也是每形拮據。——《紅樓夢》
手頭拮據
(1).勞苦操作;辛勞操持。《詩·豳風·鸱鸮》:“予手拮據。” 陸德明 釋文:“ 韓 《詩》雲:‘口足為事曰拮據。’” 明 姚士粦 《見隻編》卷中:“ 陳 遠使外國,拮據軍事。一日,方與 楊中丞 計議,忽焉中痰而卒。” 清 曾國藩 《台洲墓表》:“有子男五人,女四人,尺布寸縷,皆一手拮據。”
(2).艱難困頓;經濟窘迫。 唐 杜甫 《秋日送石首薛明府辭滿告别三十韻》:“文物陪巡狩,親賢病拮據。”《紅樓夢》第一一四回:“手頭不濟,諸事拮據。”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林撫軍奏疏》:“自 道光 三年水災以來,歲無上稔,十一年又經大水,民力愈見拮據。” 冰心 《兩個家庭》:“聽說她的經濟很拮據,債務也不能清理。”
“拮據”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é jū(注意“據”在此處不讀“jù”),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原意:
最早出自《詩經·豳風·鸱鸮》中的“予手拮據”,指鳥類銜草築巢時肢體勞累的狀态,後引申為勞苦操作、辛勞操持。
現代常用義:
現多形容經濟窘迫、手頭不寬裕,例如生活困難、錢財短缺等場景。
描述經濟困難:
文學引用:
《紅樓夢》中提到“諸事運用不來,也是每形拮據”,體現經濟上的困頓。
“拮據”最初與體力勞作相關(如鳥類築巢),後通過比喻逐漸轉向經濟層面的含義。唐代杜甫的詩文中已出現類似用法,明清小說(如《紅樓夢》)則進一步鞏固了“經濟窘迫”的釋義。
“拮據”一詞生動體現了漢語詞義的演變,從具象的體力勞動延伸到抽象的經濟狀态。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撷據”等形近詞混淆。如需更多例句或考據,可參考《詩經》《漢語大字典》等文獻來源。
拮據(jié jū)是一個形容詞,指的是經濟困難、入不敷出的情況。一個人因為貧窮、缺乏資金而生活拮據,通常表示他的經濟狀況十分困難。
拮據的拆分部首是手(扌)和巨(大),其中手是左部部首,巨是右部部首。
拮據的總筆畫數為13畫。
《拮據》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羅貫中的《鏡花緣》中,後來成為一個常用詞彙。在繁體中,拮據的寫法為「拮據」。
古代漢字寫法較為複雜,拮據的古字形是「拮究」,中間的「究」字旁邊是手部部首「又」和京字底「⺈」的合體。
1. 他的生意做得不好,一家人一直處在拮據的環境中。
2. 父母不辭辛勞工作,為了不讓孩子生活拮據。
3. 失業後,他陷入了拮據的境地,無法支付基本生活費用。
1. 拮據生活:指因為經濟困難而過着艱苦的生活。
2. 拮據經營:指企業或個人經營困難,入不敷出。
3. 拮據條件:指某人在經濟上困難,無法充分享受良好的條件。
1. 困窘:表示陷入困境,生活艱苦。
2. 窘迫:形容貧困、貧窮困苦的境況。
3. 貧乏:指缺乏財産、窮困的狀态。
1. 富裕:表示物質上充足,生活富饒。
2. 充裕:形容量大,充足豐富。
3. 寬裕:指生活富裕,不受經濟拮據的困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