赍傳的意思、赍傳的詳細解釋
赍傳的解釋
亦作“賷傳”。奉旨傳宣。《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 玉帝 見奏,即傳玉旨差 周 廣 為使,賷傳詔旨。”
詞語分解
- 赍的解釋 赍 (賫) ī 懷抱着,帶着:赍恨。赍持(拿着)。赍志而沒(?)(志未遂而死去)。 把東西送給别人:赍發(資助)。赍賞。赍盜糧(把糧食送給盜賊,喻幫助敵人做壞事)。 旅行的人攜帶衣食等物:“行者赍,居
- 傳的解釋 傳 (傳) á 轉(僴 )授,遞:傳遞。傳輸。傳戒。傳統。言傳身教。 推廣,散布:宣傳。流傳。傳名。傳奇(a.中國唐代興起的短篇小說;b.中國明、清兩代盛行的長篇戲曲;c.指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為超乎尋常
專業解析
"赍傳"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現代常用詞有所不同,主要與古代文書傳遞制度相關。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辭書的詳細解釋:
-
本義:攜帶官方文書傳遞
- 指古代傳遞公文、命令或信息的一種方式,特指由專人攜帶(赍)着官方文書(傳)進行傳遞或送達。這裡的"赍"意為"攜帶、持送","傳"指"符信、憑證"或"官方文書"(如通關文牒、朝廷命令等)。
- 來源:此釋義為《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第10卷第6頁所收錄的核心義項。
-
古代文書傳遞制度的具體體現
- 在古代,尤其是漢代,"傳"是一種重要的通行憑證或官方文書。"赍傳"強調的不是通過驿站接力傳遞(如"郵傳"),而是由特定人員(如使者、官吏)親自攜帶并負責送達目的地。這種方式常用于傳遞重要或緊急的文書、命令或物品。
- 來源:參考《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8年)第2版中"赍"與"傳"的相關釋義及曆史背景說明。
-
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 "赍傳"反映了古代信息傳遞和行政管理的方式。持有"傳"的人可以在沿途驿站獲得食宿、更換馬匹等便利,以确保文書快速、安全地送達。常見于描述朝廷使者出行、頒布诏令、緊急軍情傳遞等場景。
- 來源:結合《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對"傳"(zhuàn)作為符信、驿傳憑證的解釋,以及曆史文獻(如《史記》、《漢書》)中相關用例的語境分析。
-
引申與相關
- 雖然"赍傳"的核心含義指向文書傳遞,但在具體語境中,"傳"所代表的内容也可能引申指代所攜帶的命令、信息本身。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屬于曆史詞彙。
- 來源:綜合《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第二版)對"赍"字"持送"義項的解釋及"傳"字相關義項。
權威參考來源鍊接(請确保鍊接有效):
網絡擴展解釋
“赍傳”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奉旨傳宣,即傳達皇帝或上級的旨意。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中,強調傳遞命令的官方性和權威性。
二、異體寫法
可寫作“賷傳”,屬于同音異形詞。
三、文獻出處
《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中有用例:“玉帝見奏,即傳玉旨差周廣為使,賷傳詔旨。”
(描述玉帝派遣使者周廣傳達诏書的情節,體現“赍傳”的宗教或神話語境用法。)
四、綜合解析
- 使用場景:多與帝王、神靈的旨意傳遞相關,常見于古典小說或曆史文獻。
- 現代適用性: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屬于生僻古語詞。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警世通言》原文或古代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梆子頭辯駁播琴慘刻沉睡淡食丁字簾鬥炒斷縻敦美敦悫凡類風簾俯蹐格斬廣闊歸寂劊伍賈國講信修睦驕婦寄論瘠餒記注官科兌坤靈樂衎令錫裡巫利物褭駣判書陪奁房偏憐披露腹心披心相付齊絜茕妻嘁嘁鳅鰕期頤之壽拳棒神文屍車十二肖實丕丕受材守氣手藝霜旻數九寒天説古話踏雪馬通幽博士通知書投分圖案王會物競天擇憲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