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鰌蝦”。泥鳅和蝦。泛稱小魚鮮。 三國 魏 應璩 《報東海相梁季然書》:“觀夫 任公子 之所釣,此謂鰌鰕,未足為吾子之道。”
“鳅鰕”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讀音與基本含義
字詞解析
文獻出處
該詞可見于三國時期應璩的《報東海相梁季然書》:“此謂鰌鰕,未足為吾子之道。”此處“鰌鰕”與“鳅鰕”同義,代指微小之物,暗喻不足為道的事物。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文或特定語境中,現代漢語較少使用。如需更詳細釋義,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鳅鰕》是一個漢字詞語,一般指的是鳅魚。鳅魚是一種淡水魚類,形态狹長,體側扁,背部呈綠褐色,腹部白色。
根據漢字的結構,我們可以将《鳅鰕》拆分為“鳅”和“鰕”兩個部分。
“鳅”是一個獨體字,它的部首為“魚”(魚),由15畫組成。
“鰕”是一個獨體字,它的部首為“魚”(魚),由21畫組成。
《鳅鰕》是漢字的繁體字形式,源自于古代的漢字演變。在繁體字的使用中,一般保留了更多的筆畫和結構複雜的字形。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鳅鰕》并沒有特定的寫法。古代漢字的形态和結構常常會因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1. 他帶着竿簍去河邊捕捉鳅魚。
2. 水塘裡遊弋着成群的鳅魚。
鳅魚、鳅腦、鳅舌、鳅肝、鳅骨。
竹莢鳅、草魚、青鳟、蔡四。
大白鲨、虎魚、鲽魚、帶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