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賦的才能。 唐 韓愈 《薦士》詩:“有窮者 孟郊 ,受材實雄驁。” 宋 蘇轼 《辭免起居舍人第一狀》:“臣受材淺薄,臨事迂疎。”
“受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
天賦的才能
這是最常見且權威性較高的釋義,源自唐代韓愈、宋代蘇轼等文人的作品。例如:
人才被重視與培養(較少見)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成語,指“人才得到善待和培養”,但此用法在古代文獻中缺乏直接例證,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使用建議:在解讀古文時,優先采用“天賦才能”的釋義;若涉及現代引申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受材》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一個人或事物的素質或能力有很強的潛力,隻是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它可以形容一個人在某個領域具有優秀的特質,但在實際運用中還沒有發揮出來。
《受材》這個詞的兩個字都是形聲字,其中,“受”字的部首是“又”,總共包含了5個筆畫;而“材”字的部首是“木”,總共包含了8個筆畫。
《受材》可以追溯到《左傳·宣公十四年》:“将叔純反,為楚受亡而歸于莘,今胥盂乎受材乎?” 在現代漢語中,《受材》多用于形容人的才智未得到應有的培養和發揮。
在繁體字中,《受材》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區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的演變。根據《說文解字》,《受》字的古代寫法包括“采”、“攸”等;而《材》字在古代寫法則包括“木”、“才”等。
他年幼時展現出的藝術天賦令人驚歎,可惜一直沒有得到正确的引導和培養,使他始終未能充分發揮出自己的受材之才。
組詞:受教、受益、材料、材質。
近義詞:天才、潛能、潛質。
反義詞:庸才、呆笨、無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