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迹捕的意思、迹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迹捕的解釋

亦作“蹟捕”。跟蹤追捕。《新唐書·李密傳》:“轉匿大俠 王季才 家,為吏迹捕,復亡去。”《新唐書·裴伷先傳》:“歲餘,逃歸,為吏蹟捕,流 北庭 。”《宋史·單煦傳》:“民以妖幻傳相教授, 煦 迹捕,戮三十餘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迹捕”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特征的司法術語,其含義可拆解為“循迹而捕”,指依據線索或痕迹追查、逮捕罪犯的行為。該詞多見于明清時期的官方文書與刑案記錄,現多作為古漢語詞彙使用。

從詞源結構分析,“迹”指行蹤、痕迹,《說文解字》釋為“步處也”,強調行動遺留的線索;“捕”即捉拿,《玉篇》注為“取也”,二者組合形成“根據蹤迹實施抓捕”的核心語義。在《刑案彙覽》等清代司法文獻中,常見“按迹捕盜”“迹捕逃犯”等用法,特指官府通過現場勘查獲取物證後開展的緝拿行動。

其應用範疇包括三個層面:

  1. 刑事偵查:根據案發現場的腳印、物品等物證開展追蹤
  2. 逃犯緝拿:依據逃亡路線中的目擊線索進行圍捕
  3. 連帶追責:通過涉案人員行迹牽連其他共犯

文獻中《清史稿·刑法志》記載的“凡命盜重案,必驗屍傷,訪迹捕兇”制度,完整呈現了“勘查—取證—迹捕”的古代刑偵流程。現代法律術語中雖已由“通緝”“偵查”等詞替代,但在研究古代司法制度時仍具重要研究價值。

(參考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漢語大詞典》、國家圖書館《清代刑案彙編》、中華書局《曆代刑法考》)

網絡擴展解釋

“迹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跟蹤追捕,主要用于描述官府根據線索緝拿犯人的行為。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文獻用例與背景

  1. 《新唐書·李密傳》
    記載李密逃亡時“為吏迹捕,複亡去”,體現官府通過追蹤線索實施抓捕。
  2. 《宋史·單煦傳》
    描述單煦處理妖幻案件時“迹捕,戮三十餘人”,反映其在執法中的實際應用。
  3. 其他典籍
    如《裴伷先傳》中記載逃犯被“蹟捕”,說明該詞在古代司法中的普遍性。

三、使用場景

四、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新唐書》《宋史》等古籍原文(來源:、5、6、8)。

别人正在浏覽...

白唐裱畫表面化猜間寵姬酬證雌花毳罽道溝調糜量水遁居耳習目染封詞風竇拊拂負薪投璧幹焦枸杞姑熟亭撼天動地歡言回簡火上添油鹡鸰原積事九泉镌琢晜弟賫捧簾幙爐捶名父木腔牛哀諾貝爾毆擊鷗心評議戚愛鉛黛攓掇牆頭馬上牽留前脩清辯青黛勤心然蜜榮歇散悶消愁食為民天稅契贖身髫丱貼米僞貌無迹仙箓謝奠析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