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捕的意思、迹捕的詳細解釋
迹捕的解釋
亦作“蹟捕”。跟蹤追捕。《新唐書·李密傳》:“轉匿大俠 王季才 家,為吏迹捕,復亡去。”《新唐書·裴伷先傳》:“歲餘,逃歸,為吏蹟捕,流 北庭 。”《宋史·單煦傳》:“民以妖幻傳相教授, 煦 迹捕,戮三十餘人。”
詞語分解
- 迹的解釋 迹 ì 腳印:蹤迹。足迹。血迹。筆迹。 物體遺留下的印痕:印迹。 前人遺留下的事物:古迹。實迹。 追尋蹤迹:“漢求将軍急,迹且至臣家”。 據實迹考知:“迹漢功臣,亦皆割符世爵”。 筆畫數:; 部首:
- 捕的解釋 捕 ǔ 捉,逮:捕捉。捕獲。捕殺。巡捕。緝捕。捕風捉影。 逮抓捉放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迹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跟蹤追捕,主要用于描述官府根據線索緝拿犯人的行為。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jì bǔ(部分文獻注音為jī bǔ,但主流為jì bǔ)
- 異體字:也寫作“蹟捕”。
- 詞性:動詞,多用于法律或曆史文獻中。
二、文獻用例與背景
- 《新唐書·李密傳》
記載李密逃亡時“為吏迹捕,複亡去”,體現官府通過追蹤線索實施抓捕。
- 《宋史·單煦傳》
描述單煦處理妖幻案件時“迹捕,戮三十餘人”,反映其在執法中的實際應用。
- 其他典籍
如《裴伷先傳》中記載逃犯被“蹟捕”,說明該詞在古代司法中的普遍性。
三、使用場景
- 司法行為: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府通過線索追蹤犯人,與現代“通緝”“偵查”有相似性。
- 曆史語境:常見于史書、法律文書,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四、補充說明
- 詞源:“迹”指蹤迹、線索,“捕”即抓捕,組合後強調依迹追查的邏輯。
- 現代關聯:可類比現代刑偵中的“追蹤調查”,但“迹捕”更側重官方強制力。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新唐書》《宋史》等古籍原文(來源:、5、6、8)。
網絡擴展解釋二
迹捕的意思
迹捕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尋找和追蹤蛛絲馬迹,查找證據或線索。
拆分部首和筆畫
迹捕這個詞的部首是辵(辶)和手,辵(辶)是行走之意,手代表手部。總共有10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迹捕一詞最初源自《尚書·璇玑》。在繁體字中,迹捕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迹捕的寫法基本上與現在相似,沒有明顯的變化。
例句
1. 警察利用迹捕的技巧找到了作案嫌疑人。
2. 老師善于迹捕,往往能夠發現學生的疏漏和錯誤。
組詞
迹捕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成新詞:
1. 迹象:迹捕出來的證據。
2. 追捕:追蹤和捕捉。
3. 迹察:尋找和觀察線索。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蹤迹、痕迹、線索。
反義詞:遮掩、掩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