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 代诸府的文书官。《汉书·王尊传》:“司隶遣假佐 放 奉詔书白 尊 发吏捕人。”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 胡公 《汉官》假佐,取内郡善史书佐给诸府也。”
“假佐”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结合语境区分:
基本定义
指汉代诸府(如司隶校尉、州郡等)设置的文书官,属于低级官吏,负责处理公文事务。
职责与设置
来源考据
该词最早见于《汉书》,颜师古注引苏林解释:“取内郡善史书佐给诸府”,即从擅长文书的吏员中选拔。
若在历史文献中遇到“假佐”,通常指向汉代文书官职;若现代语境下使用,可能为引申的成语含义,但需谨慎考据。可参考《汉书》及颜师古注()或汉代职官研究资料()进一步验证。
假佐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由“假”和“佐”两个字组成。下面将从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等方面进行介绍。
假佐的拆分部首是人字旁,表示与人相关的意思;它的笔画总数为7画,其中“假”的笔画数为7画,而“佐”的笔画数为5画。
假佐在古代没有独立的意思,它是由现代汉字假和佐组合而成的。假表示“虚伪”、“伪装”,佐表示“辅助”、“帮助”。假佐表示在某种情况下通过虚伪的手段来辅助、帮助他人或达到某种目的。
假佐的繁体字为「假佐」,拆分部首和笔画都与简体字相同。
古代没有出现假佐这个词汇,因此也没有古时候汉字写法。
1. 他通过假佐的手段,成功地骗取了她的信任。
2. 这个政客利用假佐煽动了人们的情绪。
假装、假期、佐证、佐料
伪装、假扮、欺骗
真实、真正、真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