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e head of a family]∶舊稱一家之主
(2) [the parent or guardian of a child]∶指父母或其他監護人
明天學校裡開家長會
(1).一家之主。《墨子·天志上》:“若處家得罪於家長,猶有鄰家所避逃之。”《詩·周頌·載芟》“侯主侯伯” 毛 傳:“主,家長也。” 孔穎達 疏:“《坊記》雲:家無二主,主是一家之尊,故知‘主,家長’也。”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五:“ 陸象山 家于 撫州 金谿 ,累世義居,一人最長者為家長,一家之事聽命焉。” 元 無名氏 《神奴兒》第四折:“大人,小兒犯罪,罪坐家長,幹小婦人每甚麼事!”《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家長在家日縱容了你。如今他出去了,少不得要還老娘的規矩。”
(2).指一族之主。《水浒傳》第四七回:“惟有 祝家莊 最是豪傑,為頭家長,喚做 祝朝奉 。”
(3).丈夫。《三國志平話》卷上:“賤妾本姓 任 ,小字 貂蟬 ,家長是 呂布 ,自 臨洮府 相失,至今不曾見面。” 元 嶽伯川 《鐵拐李》第二折:“你便守煞呵,剛捱到服滿三年,你嫁箇知心可意新家長。” 元 施惠 《幽閨記·抱恙離鸾》:“[旦]我隨着個秀才栖身。[外]呀!他是什麼人?你隨着他。[旦]他是我的家長。”
(4).船家;船主。指駕船的人。《水浒傳》第三七回:“隻見那梢公放下櫓,説道:‘……你三箇卻是要吃闆刀麵?卻是要吃餛飩?’ 宋江 説道:‘家長休要取笑,怎地喚做闆刀麵?怎地是餛飩?’”《警世通言·呂大郎還金完骨肉》:“ 呂玉 聞説驚慌,急叫家長開船,星夜趕路。” 明 周履靖 《錦箋記·遊杭》:“[生]這等下船罷,[下船脫衣介] 紫苔 ,分付家長,要 杭州 去。” 明 李翊 《俗呼小錄·世俗語音》:“船家,艄子也。又為梢公。今皆稱家長或船家長。”
(5). 宋 時對節級(獄吏)的稱呼。《水浒傳》第三八回:“説話的那人是誰?便是 吳學究 所薦的 江州 兩院押牢節級 戴院長 戴宗 。那時故 宋 時 金陵 一路節級,都稱呼家長; 湖南 一路節級,都稱呼做院長。”
(6).父母或其他監護人。 張天翼 《春風》:“他們的家長多半跟老師們很談得來。” 柯岩 《奇異的書簡·她愛祖國的明天》:“老師和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材,在這一點上是一緻的。”
“家長”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主要含義:
核心家庭角色
指家庭中承擔監護責任的成年人,通常指父母(父親或母親)。他們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監護人,負責生活照料、教育培養和經濟支持,如中提到的"對子女履行撫養教育義務"。
家族權威象征
在傳統宗族觀念中,家長也指代家族中輩分最高、掌握決策權的長者。這種角色常見于多代同堂的大家庭,負責管理家族事務、主持重要儀式。
教育場景延伸
現代學校常以"家長"代指學生父母或監護人,如家長會、家校聯繫簿等場景。部分學校會特别标注"實際撫養人也可作為家長參與",體現家庭結構的多樣性。
機構管理隱喻
某些組織會用"家長制"形容集權管理模式,這種用法多含批判色彩,強調領導者獨斷專行的管理方式。
文化差異:英語中"parent"更側重生物學關系,而中文"家長"更強調責任屬性。近年還衍生出"家長群""雞娃家長"等網絡新詞,反映教育競争現狀。
家長一詞指的是父母親屬,也可以泛指家庭裡的長輩。它的拆分部首為"宀"和"長",總共有10個筆畫。
家長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社會,家長是家庭的主要領導者,負責管理和維持家庭的秩序。家長在傳統文化裡被視為家庭的重要角色,被賦予了許多責任和義務。
家長在繁體字中的書寫形式為「家長」。
在古代漢字裡,有一個叫做「家」的字,它是由兩個部首「宀」和「豕」組成,表示房屋和家畜的意思。而「家」和「長」合體後形成了「家長」,表示家庭内的長輩或家庭的領導者。
1. 我的家長特别重視教育。
2. 孩子們應該尊敬和聽從家長的意見。
3.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給予孩子們正确的引導和愛。
家長的組詞有:家長會、家長責任、家長教育、家長作用等。
家長的近義詞有:父母、長輩、親人。
家長的反義詞沒有一個具體的詞彙與之對應。但相關的反義詞可以是:子女、孩子、後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