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盛铠甲的袋。《禮記·檀弓下》“赴車不載櫜韔” 漢 鄭玄 注:“櫜,甲衣;韔,引衣。”《禮記·少儀》“無以前之,則袒櫜奉胄” 唐 陸德明 釋文:“櫜音羔,甲衣也。”
(2).皮革制的上身戰袍。《左傳·宣公十二年》“ 屈蕩 搏之,得其甲裳” 楊伯峻 注:“古人制甲衣與甲裳,必使其輕重相同,故曰‘重若一’。”
“甲衣”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綜合多個來源信息整理:
基本釋義
文獻出處
詞義多源自古代典籍,如《禮記》《左傳》等,漢代鄭玄、唐代陸德明等學者均對其有過注解,強調其作為防護裝備的功能。
比喻義與使用場景
現代語境中,“甲衣”可比喻堅硬的外殼或保護措施,形容人或事物具備抵禦外界攻擊或困難的能力。例如:“他在困境中披上心理的甲衣,堅持前行。”
字義延伸
甲衣既指古代铠甲的存放工具和防護戰袍,也衍生出象征堅強抵禦能力的抽象含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可參考《禮記》《左傳》等文獻。
甲衣指的是古代戰士在戰鬥時穿戴的盔甲外的衣物,用以保護身體,承載戰争的重擔。
甲衣的部首是矢,總筆畫數為9畫。
甲衣一詞最早出現在《儀禮·王制》中,用于形容古代官員穿着的制服。後來演變為指戰士的盔甲。
甲衣的繁體字為「甲衣」,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寫法多有變化,甲衣在不同曆史時期可能會有不同的寫法。
1. 我們參觀了博物館,看到了古代戰士穿着的甲衣。
2. 英勇的戰士穿上堅固的甲衣,勇敢地沖向敵人。
組詞:甲胄、甲兵、甲馬、甲護、甲士。
近義詞:盔甲、铠甲、铠兵。
反義詞:軟弱、無甲之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