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閉着嘴不說話。形容怕惹事而不輕易開口。語出 五代 馮道 《舌》詩:“口是禍之門,舌是斬身刀。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 宋 樓鑰 《跋徐神翁真迹》:“道成之後,閉口藏舌,何用管人間如許閒事。” 元 劉庭信 《折桂令·憶别》曲:“呆答孩閉口藏舌。”
“閉口藏舌”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閉着嘴不說話,形容因怕惹禍而保持沉默,不輕易發表意見。這一行為常出于謹慎或避免卷入是非的考量。
2. 出處與典故
源自五代時期馮道的《舌》詩:“口是禍之門,舌是斬身刀。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詩句強調言語可能招緻災禍,告誡人們慎言以保全自身。
3. 用法與示例
4. 近義詞與反義詞
5. 文化内涵
該成語反映了傳統處世哲學中的“明哲保身”思想,尤其在複雜環境中,沉默被視為一種自我保護策略。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詞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攻媿集》《舌》詩等文獻來源。
《閉口藏舌》是一個成語,形容人故意不說話、保密或隱瞞實情。
《閉口藏舌》的拆分為“辶、口、大、灬、手”,共有11畫。
《閉口藏舌》的源自于《史記·魏公子列傳》中的記載,意為閉住嘴巴,隱藏真情實意。
繁體字為「閉口藏舌」。
古代漢字寫法稍有不同,字形更加古樸。但是,《閉口藏舌》的漢字寫法在古代并無差異。
他對記者的提問始終選擇了《閉口藏舌》。
閉口不談、閉口無言、閉口無聲、閉口不語。
保密、守口如瓶、不吐不快。
滔滔不絕、開口不休、直言不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