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饑餓。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紅玉》:“女曰:‘但請下帷讀,勿問盈歉,或當不殍餓死。’”
(2).指餓死的人。 宋 梅堯臣 《永濟倉書事》詩:“中州無殍餓,南土竭脂膏。”
“殍餓”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piǎo è,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
饑餓
指人因缺乏食物而處于極度饑餓的狀态。
指餓死的人
特指因饑荒或貧困而餓死的屍體或人群。
文學引用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紅玉》中:“女曰:‘但請下帷讀,勿問盈歉,或當不殍餓死。’”
(意為:不必擔憂生活貧困,專心讀書即可免于餓死。)
宋代梅堯臣《永濟倉書事》詩:“中州無殍餓,南土竭脂膏。”
(描述中州地區無餓死之人,而南方資源耗盡。)
描述饑荒或貧困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形容大範圍饑荒導緻的慘狀。
比喻資源極度匮乏
可引申為某類事物嚴重短缺,如“知識殍餓”“精神殍餓”。
如需更深入的古籍例句或詞源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聊齋志異》相關注釋。
《殍餓》是一個含有貶義的詞語,常用來形容因饑餓而瘦弱、憔悴的樣子。它描述了人們在生活條件惡劣或食物匮乏的情況下所處的痛苦狀态。
根據《康熙字典》,《殍餓》的部首是“歹”(dǎi),代表“惡、壞”的意思;同時也具有“死亡”的意義。這個詞語一共有11個筆畫。它由“歹”和“餓”(è)兩個部分組成。
《殍餓》這個詞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常見于描述戰争、災荒等困境下人們的悲慘遭遇。它在文學作品中被用來描繪人們面對生活艱難時的痛苦與絕望。
《殍餓》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殍餓」。
根據《說文解字》,《殍餓》在古漢字中的寫法為“殍餓”。這個詞語在古代寫法中保留了部分“餐食”和“饑餓”的意義,而現代寫法中則更偏向形容人們的營養不良和病态。
1. 長期貧困和戰争使得這個地區的居民陷入了殍餓的境地。
2. 在災難面前,許多兒童比成年人更容易陷入殍餓狀态。
1. 殍亡(形容瘦弱而死亡)
2. 餓殍(形容因饑餓而瘦弱)
3. 殍薪(形容饑餓人民)
1. 瘦弱
2. 憔悴
3. 消瘦
4. 饑餓
豐滿
健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