殍餓的意思、殍餓的詳細解釋
殍餓的解釋
(1).饑餓。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紅玉》:“女曰:‘但請下帷讀,勿問盈歉,或當不殍餓死。’”
(2).指餓死的人。 宋 梅堯臣 《永濟倉書事》詩:“中州無殍餓,南土竭脂膏。”
詞語分解
- 殍的解釋 殍 ǎ 餓死,餓死的人:餓殍遍野。 筆畫數:; 部首:歹; 筆順編號:
- 餓的解釋 餓 (餓) è 肚子空,想吃東西,與“飽”相對:我不餓,你吃吧!饑餓。餓殍(餓死的人)。 使受餓:注意别餓壞了。 饑飽 筆畫數:; 部首:饣;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殍餓”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義與饑餓導緻的死亡直接相關。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古籍文獻的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 餓死;因饑餓而死亡:這是“殍餓”最核心的含義。“殍”本身指餓死的人,“餓”指饑餓,組合起來強調因極度缺乏食物而死亡的狀态或事件。
- 餓死的人:在特定語境下,“殍餓”也可指代因饑餓而死的人,即“餓殍”。
-
詞源與構成:
- “殍” (piǎo): 本義指餓死的人。《說文解字》雖未直接收錄“殍”,但後世字書如《玉篇》釋義為“餓死也”。《孟子·梁惠王上》中著名的“塗有餓莩(通‘殍’)而不知發”是其經典用例。
- “餓” (è): 指嚴重的饑餓,達到危及生命的程度。《說文解字》:“餓,饑也。”段玉裁注:“饑甚于饑……民以食為命,則饑流而餓莩矣。”
- 組合“殍餓”: 屬于同義或近義複合詞,強化了饑餓緻死的意思。其結構類似于“死亡”、“饑餓”等。
-
用法分析:
- 動詞性用法: 表示“因饑餓而死”的動作或狀态。
- 例: “歲大饑,民多殍餓。” (年成遭遇大饑荒,百姓多有餓死的。)
- 名詞性用法: 指“餓死的人”。
- 例: “道殣相望,殍餓載途。” (道路上餓死的人隨處可見,餓殍遍地。)
-
古籍引例:
- 《孟子·梁惠王上》 (雖用“餓莩”,但義同“殍餓”):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廚房裡有肥肉,馬廄裡有壯馬,老百姓卻面帶饑色,野外有餓死的屍體,這等于是率領野獸來吃人。)
- 《資治通鑒》 (及其他史書): 在記載災荒、戰亂時常用“殍餓”、“餓殍”等詞描述慘狀。如“關中大饑…人相食,死者十七八,殍餓蔽野。”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是歲大旱,野無草,農以告谌…且饑死,無以償,即告太尉…吾未晡食,請假設草具。食頃,使人問谌歸否,曰:‘殍餓久矣。’” (此例中“殍餓”指餓得快死或餓死的狀态)。
-
現代使用與關聯:
- “殍餓”在現代漢語中極少單獨使用,其含義主要由“餓殍”一詞繼承。“餓殍遍野”是常用的成語,形容餓死的人到處都是的凄慘景象。
- 在讨論曆史饑荒、古代社會民生問題或引用古籍時,可能會遇到“殍餓”一詞。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羅竹風 主編): 對“殍餓”有明确釋義和古籍引例。 (權威大型曆時語文詞典)
-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收錄“殍”字,釋義包含“餓死”及“餓死的人”,其引例有助于理解“殍餓”的語境。 (權威古漢語工具書)
- 《孟子》 (戰國·孟轲): 提供了“餓莩”(同“餓殍”)的經典出處,是理解“殍餓”詞義的文化背景基石。 可參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孟子》
- 《王力古漢語字典》 (王力 主編): 對“殍”、“餓”二字有精當解釋和辨析。 (權威古漢語字書)
- 《資治通鑒》 (宋·司馬光): 史書中大量使用“餓殍”、“殍餓”等詞記錄災荒,是研究該詞曆史用法的重要語料庫。 可參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資治通鑒》
網絡擴展解釋
“殍餓”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piǎo è,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
一、基本釋義
-
饑餓
指人因缺乏食物而處于極度饑餓的狀态。
-
指餓死的人
特指因饑荒或貧困而餓死的屍體或人群。
二、出處與例句
-
文學引用
三、使用場景
-
描述饑荒或貧困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形容大範圍饑荒導緻的慘狀。
-
比喻資源極度匮乏
可引申為某類事物嚴重短缺,如“知識殍餓”“精神殍餓”。
四、相關詞語
如需更深入的古籍例句或詞源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聊齋志異》相關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兵堠不守恒材童妙妓長門怨超距程較出點子鉏商寸義大模屍樣打蔫刀戟地官狄鹽鵝蛋臉鄂君舟防區風惠分蘖鈎織合關環中堅固子激摧急拍繁絃考文空中書寬貸餽節賫持裡攤隴山麻葛糕茅台貓頭竹弭蓋輗軏炮格配鹽幽菽前駈樵唱敲詐勒索窮言雜語柔濡濡須塢僧戒生子矢房適志實至名歸手無寸刃順接私局踏地探竿影草韬詞天高地迥危民骫屬小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