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隄障的意思、隄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隄障的解釋

堤壩。 唐 韓愈 《嶽陽樓别窦司直》詩:“朝過 宜春口 ,極北缺隄障。”《宋史·滕元發傳》:“瘞死食饑,除田租,修隄障。”《續資治通鑒·元泰定帝泰定元年》:“ 鹽官州 海水溢,屢壞隄障,浸城郭,遣使祀海神,仍與有司視形勢所便。”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隄障”是“堤障”的異體寫法,二者含義相同,均指用于防水患的堤壩類建築。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隄障”即堤壩,指人工修築的擋水構築物,主要功能是防止水流泛濫。該詞由“隄”(同“堤”)和“障”(阻擋)兩個語素複合而成,字面意為“用于阻擋的堤”。

二、文獻引證

  1. 唐代用例
    韓愈《嶽陽樓别窦司直》詩雲:“朝過宜春口,極北缺隄障”,描述某地因堤壩缺損導緻水患的情景。

  2. 宋代用例
    蘇轍《寄孔武仲》有“官吏困堤障,麻鞋污泥滓”之句,反映官吏忙于修築堤壩的辛勞場景。
    《宋史·滕元發傳》記載“修隄障”作為治理水患的重要措施。

  3. 元代記載
    《續資治通鑒》提到鹽官州因海水侵蝕屢壞隄障,需祭祀海神并勘察地形修繕。

三、異體字說明

“隄”為“堤”的異體字,二者在古籍中常混用。現代漢語規範以“堤”為通用字形,但古籍引文中仍保留原字寫法。

四、近義詞辨析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自《寄孔武仲》《嶽陽樓别窦司直》等古籍用例及史書記載,如需完整文獻出處可查閱相關古籍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二

隄障(dī zhàng)這個詞是指用來保護河道、堤岸或農田免受水淹的防護設施。它由“隄”和“障”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隄”部分有左右兩個部首,上面一個虛槽,表示河流的岸邊;而“障”部分則有左右兩個部首,上面一個刺,表示阻擋、擋住的意思。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古代漢字。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繁體有所不同,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的漢字寫法中,“隄”字的形狀更加接近于一個人工建造的堤壩,而“障”字則更加接近于一個有刺的圍擋。這些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的簡化字形有所區别,但字義相同。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農民修建了一道堅固的隄障,保護莊稼免受洪水侵襲。 2. 城市的隄障系統有效地防止了河水泛濫。 3. 工程師利用河岸上的隄障來修複受損的防洪設施。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隄岸(dī àn)、堤壩(dī bà)、防波堤(fáng bō dī)、圍堰(wéi yàn)等。其中,“隄岸”指河流或湖泊的岸邊,“堤壩”指用于攔阻水流的建築物,“防波堤”指阻擋海浪的長堤,“圍堰”指用來把水圍起來的障礙物。 一些近義詞包括:堤堰(dī yàn)、籬障(lí zhàng)、防護牆(fáng hù qiáng)。而一些反義詞則包括:水患(shuǐ huàn)、決口(jué kǒu)、泛濫(fàn làn)。這些詞語可以互相替換來表達類似或相對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