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堤壩。 唐 韓愈 《嶽陽樓别窦司直》詩:“朝過 宜春口 ,極北缺隄障。”《宋史·滕元發傳》:“瘞死食饑,除田租,修隄障。”《續資治通鑒·元泰定帝泰定元年》:“ 鹽官州 海水溢,屢壞隄障,浸城郭,遣使祀海神,仍與有司視形勢所便。”
“隄障”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少見的詞彙,其核心含義與“堤障”相通,指代用于阻擋水流的防護性建築結構。根據《漢語大詞典》的釋義,“隄”同“堤”,意為以土石修築的防水工事;“障”則強調隔離、阻擋的作用,兩者結合後特指為防洪或分隔水域而建造的堤壩系統。例如《漢書·溝洫志》中記載的“作隄障水”,即指通過築堤實現水利調控的功能。
從字源角度分析,“隄”字在《說文解字》中被歸入“土部”,其造字本義為“以土遏水”,《康熙字典》引《釋名》注“隄,抵也,以土障水也”;“障”字在《玉篇》中解釋為“界也,隔也”,《廣韻》标注為“防也”。二字組合形成的“隄障”一詞,完整呈現了古代水利工程“以土為基、以隔為用”的防洪理念。
該詞在古籍文獻中多用于描述水利設施,如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築隄障淮”的記載,印證了其在工程實踐中的具體應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列為堤壩的異形詞,建議規範寫作“堤障”,但在研究古代文獻時仍需保留原字形以存其真。
“隄障”是“堤障”的異體寫法,二者含義相同,均指用于防水患的堤壩類建築。以下是詳細解釋:
“隄障”即堤壩,指人工修築的擋水構築物,主要功能是防止水流泛濫。該詞由“隄”(同“堤”)和“障”(阻擋)兩個語素複合而成,字面意為“用于阻擋的堤”。
唐代用例
韓愈《嶽陽樓别窦司直》詩雲:“朝過宜春口,極北缺隄障”,描述某地因堤壩缺損導緻水患的情景。
宋代用例
蘇轍《寄孔武仲》有“官吏困堤障,麻鞋污泥滓”之句,反映官吏忙于修築堤壩的辛勞場景。
《宋史·滕元發傳》記載“修隄障”作為治理水患的重要措施。
元代記載
《續資治通鑒》提到鹽官州因海水侵蝕屢壞隄障,需祭祀海神并勘察地形修繕。
“隄”為“堤”的異體字,二者在古籍中常混用。現代漢語規範以“堤”為通用字形,但古籍引文中仍保留原字寫法。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自《寄孔武仲》《嶽陽樓别窦司直》等古籍用例及史書記載,如需完整文獻出處可查閱相關古籍數據庫。
八鄙白璧青蠅貶勵不辜讒戮逞詞打降登祚咈然高明閣欄宮檻勾礙光天刮鏽鬼社鴻河紅旗手滹沲敬事不暇金銀財寶進狀蹶蛩決勝戰車劇繁寇抄奎甯枯井靈符留飯麻葉子孟娵茗铛鳴玉燕磨了半截舌頭牛黃狗寶濃濃器材筌句铨叙人立榮芬戎公三分散件邵生蛇龜史冊式憑説懷淑婉松磴屯部危而不持僞名位業無何有之鄉銜啼消疾瀉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