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收孥 ”。
“收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收帑”是“收孥”的異體寫法,指古代的一種刑罰制度,即将罪犯的家屬或子女沒入官府為奴。例如《史記·商君列傳》中提到的“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法律條文,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例如描述秦代嚴刑峻法時,可能涉及“收帑”制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帑”的其他含義(如國庫相關用法),可參考。
收帑,是一個漢字詞彙,由“收”和“帑”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分别介紹這兩個字的意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相關詞彙。
部首:手(手部)
筆畫:6畫
釋義:收指接受、得到、聚集等意思。
例句:收拾房間、收到禮物。
部首:钅(钅部)
筆畫:8畫
釋義:帑指古代國家或財富機構儲藏的錢財或珍品。
例句:國庫中的帑藏、寶物。
《收帑》一詞最早出現在《三國志·魏志·蓋離傳》中,意為貯藏珍寶。在繁體字中,收和帑的形狀稍有差異,但意義相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漢字寫法有所變化。收帑的古代寫法為“㓞”和“紽”。
某些相關的詞語如下:
收藏、收益、收獲、收取。
與收帑意義相近的詞彙包括:儲藏、貯存、蓄積等。
與收帑意義相反的詞彙為:花費、支出、付出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