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垂貌。《詩·衛風·芄蘭》“垂帶悸兮” 毛 傳:“垂其紳帶,悸悸然有節度。” 陸德明 釋文:“悸兮,垂貌。”
(2).惶恐貌。 唐 杜甫 《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之五:“内則拳拳然事親如有闕,外則悸悸然求賢如不及。” 唐 孫樵 《出蜀賦》:“心悸悸而程不敢逸兮,徒憭慄而興嘆。”
“悸悸”是一個漢語疊詞,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下垂貌
源自《詩經·衛風·芄蘭》“垂帶悸兮”的注解,形容物體(如衣帶、飾物)下垂時整齊、有節律的狀态。例如毛傳提到“垂其紳帶,悸悸然有節度”,強調下垂時帶有節奏感。
惶恐不安貌
在唐代詩文中常見,如杜甫《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中“外則悸悸然求賢如不及”,描述急切而惶惑的心理;孫樵《出蜀賦》亦用“心悸悸”表達内心的驚懼不安。此含義與單字“悸”的本義(因害怕而心跳加速)密切相關。
使用特點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或延伸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悸悸,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心跳加快的情緒狀态。當人處于緊張、害怕、激動或焦慮的情緒下時,心髒會跳動得很快,這種快速且有規律的心跳就被形容為悸悸。
“悸悸”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心”,共有9個筆畫。
“悸悸”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蕩》中:“悸彼悸心,匪馮其臊。”意為“心跳激動,不因寒冷而止息。”後來,“悸悸”逐漸被用來形容人的内心忐忑不安的狀态。
繁體字“悸悸”為“懼懼”,拆分部首和筆畫保持不變。
在古代,有時也将“悸悸”寫作“忌忌”,字形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1. 他在等待面試結果的時候心裡悸悸不安。
2. 想到要上台演講,她的心情變得悸悸不甯。
畏悸、悚悚、恐悸、心悸
心慌、心跳加速、緊張
平靜、安逸、鎮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