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悸悸的意思、悸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悸悸的解釋

(1).下垂貌。《詩·衛風·芄蘭》“垂帶悸兮” 毛 傳:“垂其紳帶,悸悸然有節度。” 陸德明 釋文:“悸兮,垂貌。”

(2).惶恐貌。 唐 杜甫 《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之五:“内則拳拳然事親如有闕,外則悸悸然求賢如不及。” 唐 孫樵 《出蜀賦》:“心悸悸而程不敢逸兮,徒憭慄而興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悸悸”在漢語中屬于疊字形容詞,多用于描繪心理或生理上的不安狀态。其核心含義指心跳急促、驚恐戰栗的樣态,常見于文學性表達。以下是基于傳統辭書及文獻的解析:

一、基本釋義

“悸悸”本義為因恐懼、緊張或疾病導緻的心跳失常,如《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驚恐而心跳劇烈貌”。該詞通過重疊單字“悸”強化情緒表達,與“惶惶”“惴惴”等詞構成近義關聯。

二、語源與演變

“悸”字最早見于《詩經·衛風·芄蘭》中“垂帶悸兮”,原指衣帶擺動貌,後引申為心跳不甯。《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悸”字,但《玉篇·心部》注“悸,心動也”。至唐宋時期,“悸悸”作為雙音詞逐漸定型,如《唐宋詩舉要》收錄詩句“夜聞馬嘶曉無迹,悸悸寒心生戰栗”。

三、文學應用

古典文學中,“悸悸”常渲染人物驚恐或病态心理。例如《紅樓夢》第九十回描寫黛玉病重時“心頭悸悸如擂鼓”,通過生理反應映射精神煎熬。現當代文學則多用于刻畫緊張氛圍,如錢鐘書《圍城》中“他悸悸地等着宣判結果,喉頭一陣陣發緊”。

四、近義辨析

與“惶惶”(側重焦慮)、“惴惴”(強調憂懼)相比,“悸悸”更突出心跳等軀體化症狀,如《古代漢語虛詞詞典》指出其“兼具心理描寫與生理描摹的雙重性”。反義詞可對應“泰然”“甯谧”等描述平靜狀态的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悸悸”是一個漢語疊詞,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 下垂貌
    源自《詩經·衛風·芄蘭》“垂帶悸兮”的注解,形容物體(如衣帶、飾物)下垂時整齊、有節律的狀态。例如毛傳提到“垂其紳帶,悸悸然有節度”,強調下垂時帶有節奏感。

  2. 惶恐不安貌
    在唐代詩文中常見,如杜甫《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中“外則悸悸然求賢如不及”,描述急切而惶惑的心理;孫樵《出蜀賦》亦用“心悸悸”表達内心的驚懼不安。此含義與單字“悸”的本義(因害怕而心跳加速)密切相關。

使用特點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或延伸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白纩半亞北畤並智比儗避雨陵藏貓貓唱喝唱造逮考黨邪陷正分竹附掌拱拜詭話滾輪賈技蹇薄茭艹澆水結匈競銷金琖銀台具摺糠糜空國之侯臁刃柳眉踢豎廬觀鹿角車履尊漫靡秘谶凝竭青巾校尉欋槌柔慤僧廚賞俸盛作十二木卡姆述事私增夙世冤業素裝聽熒退表屯塞吐暈哇俚王梁惋怒穩協嫌犯相返先令書憲烏孝恪蟂獺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