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蟊蟲為害。《詩·大雅·瞻卬》:“蟊賊蟊疾,靡有夷屆。” 朱熹 集傳:“疾,害。”
“蟊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蟊蟲對農作物造成的災害。蟊(máo)是古代對危害作物根部的害蟲統稱,《詩經·大雅·瞻卬》中記載“蟊賊蟊疾,靡有夷屆”,朱熹注解“疾”為“害”。這類害蟲會破壞農作物根系,導緻農業減産。
引申為對人民或國家産生危害的人或事。例如:
《詩經》原句“蟊賊蟊疾”采用疊詞手法,通過重複“蟊”字強調害蟲危害的持續性(“靡有夷屆”即沒有終止)。這種表達方式既體現蟲災的嚴重性,也暗示社會問題的頑固性。
注: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文學修辭中。
蟊疾(máo jí)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某人的心情或狀态不安定、焦慮或煩悶。該詞由“蟊”和“疾”兩個字組成。
“蟊”的部首是蟲,總筆畫數為10;“疾”的部首是疒,總筆畫數為8。蟊疾的總筆畫數為18。
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德充符》:“蟊虺痨螀,語之則不可得聞也。”在這裡,“蟊虺”指的是一種有毒的蟲子,“痨螀”則指患有疾病。由此可見,蟊疾一詞是從古代的詩文中演化而來。
在繁體字中,蟊疾的寫法是「蟊疾」,與簡體字一緻。
古時候,蟊疾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由“蟊”和“疾”兩個字分開寫,即“蟊疾”。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很少見到了。
以下是一些使用蟊疾的例句:
1. 他在等待考試成績時,心裡十分蟊疾。
2. 經過一整天的工作,他感到身心疲憊和蟊疾。
3. 她焦慮不安的心情使她整個上午都在蟊疾中度過。
一些與蟊疾相關的組詞包括:蟊賊(指心情不好、内心陰暗的人)、蟊樣(形容行為或狀态糟糕)、蟊病(指内心不安定、情緒煩躁的狀态)。
與蟊疾近義的詞有:煩燥、煩躁、不安、煩悶。
反義詞包括:平靜、安甯、舒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