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倻琴的意思、伽倻琴的详细解释
伽倻琴的解释
朝鲜 和 中国 *********拨弦乐器。相传六世纪时已流传于 朝鲜 新罗 南方的 伽倻国 。形似筝。原有雅乐用者与俗乐用者二种。其现代形制为:长约一百五十二厘米,阔约十七至二十一厘米,张十二弦。常用于独奏和伴奏歌唱。
词语分解
- 伽的解释 伽 é 〔伽南香〕沉香。 〔伽蓝〕梵语“僧伽蓝摩”的简称,指僧众所住的园林,后指佛寺。 伽 ā 〔伽倻〕朝鲜乐器名,有些像中国的筝。 伽 ā 〔伽马射线〕即“丙种射线”,镭和其他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原
专业解析
伽倻琴(Gāyēqín),是朝鲜族传统弹拨弦鸣乐器,与古筝形制相似,在朝鲜语中称为“가야금”(Gayageum)。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及音乐典籍,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字义与词源
- “伽倻”:音译自朝鲜半岛古代“伽倻国”(가야,Gaya)之名,表明该乐器起源于公元6世纪伽倻国嘉实王时期 。
- “琴”:汉语泛指弦乐器,此处特指朝鲜族特有的箱体共鸣弦乐器。
二、乐器形制特征
- 结构:由共鸣箱(桐木或鱼鳞松制)、琴弦(丝弦或尼龙弦)、琴码(“雁足”,可移动调音)构成。琴体细长,通常长约160厘米,宽约22厘米 。
- 弦数:传统为12弦(象征一年12个月),现代改良型有18弦、21弦等,扩展音域以适应演奏需求 。
- 材质:面板选用梧桐木,底板用栗木,琴码为硬木或竹制,追求清亮圆润的音色。
三、演奏方式与文化功能
- 技法:右手用食指、中指拨弦,左手按弦控制音高与颤音(“弄弦”),分“散调”(即兴独奏)与“正乐”(宫廷合奏)两种流派 。
- 场合:传统用于宫廷雅乐、民俗庆典(如农乐舞伴奏)、叙事说唱(“盘索里”)及现代独奏表演 。
- 象征意义:朝鲜族“三大乐器”之一(与玄琴、奚琴并列),承载民族历史记忆与情感表达,2009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四、中朝韩三地发展差异
- 中国朝鲜族:保留12弦传统形制,音色浑厚,曲目侧重民间叙事与抒情。
- 朝鲜:发展21弦“新伽倻琴”,增强表现力,用于革命歌曲演奏。
- 韩国:分化出“正乐伽倻琴”(宫廷用)与“散调伽倻琴”(民间用),后者琴体更窄,技法更自由 。
权威参考文献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
- 刘东升.《中国乐器图志》. 轻工业出版社, 1987.
- 伍国栋.《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 朝鲜族艺术史编委会.《朝鲜族艺术史》. 延边人民出版社, 2012.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朝鲜族伽倻琴艺术”项目说明.
- 韩国国立国乐院. 《国乐大观》. 1991.
网络扩展解释
伽倻琴是朝鲜族传统弹拨弦鸣乐器,又称朝鲜筝,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一、起源与历史
-
起源
据《三国史记》记载,伽倻琴由公元6世纪朝鲜半岛伽倻国的嘉悉王(或乐师于勒)仿中国汉筝创制。最初为宫廷雅乐乐器,后传入民间,并随文化交流传入日本(称“新罗琴”)。
-
发展
- 新罗时期(7-9世纪):成为宫廷“乡乐”核心乐器。
- 高丽-朝鲜王朝:定型为12弦,用于祭祀、宴乐。
- 近现代改良:19世纪末为适应散调音乐发展为18-21弦,音域扩展,并融入交响乐。
二、形制与结构
-
基本构造
- 琴身:桐木或杉木制成,长约160-170厘米,呈流线型弧度。
- 琴弦:传统为12根蚕丝弦(现多用尼龙弦),按五声音阶排列,现代改良版达21弦。
- 雁柱:可移动竹制或红木琴码,用于调节音高。
-
分类
- 正乐伽倻琴:12弦,音色浑厚,用于古典宫廷音乐。
- 散调伽倻琴:18-21弦,音域更广,适合独奏与即兴演奏。
三、艺术特点
- 音色:柔和圆润、清雅悠扬,兼具庄重与温情。
- 演奏技法:右弹左按,技法与古筝相似,可独奏、重奏、合奏或为弹唱伴奏。
- 代表曲目:《伽倻琴散调》《鸟打铃》《桔梗谣》等。
四、文化地位
伽倻琴在中国主要流行于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东北其他地区,是朝鲜族音乐文化的象征,兼具群众性与专业性。其形制与音乐表现力体现了中朝古代乐器的融合与创新。
别人正在浏览...
薄利不怡産地産额潮荡踌躇慈蔼颠来倒去断代史顿阻耳刮子屙屎放达不羁樊槻放敶丰盈粉绘敷显干城之将冠篇管青孤独者蛊溺汗牛充栋花池慌张慌智回光返照椒閤浄荡荡精鉴积衰咎吝九牛去得一毛救时厉俗絶统狂宕崊嶔离显罗嗊曲漫谈密议嫩鲜鲜黏牡驽劣棚棚硬萍聚毗助铺子彊直群众观点散差闪电窗少年宫神媒尸鸠之平驶浪贪构条驳往前小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