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節省。 宋 範仲淹 《奏為陝西西路入中糧草及支移二稅》:“既糧草錢帛皆是定額,自然各務省節。” 明 張居正 《陳六事疏》:“然臣竊以為矯枉者必過其正,當民窮財盡之時,若不痛加省節,恐不能救也。”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五章:“ 東晉 支愍度 合三種《首楞嚴經》譯本為八卷,又三種《維摩經》為五卷。分章斷句,以各本相對處,差次附列,意使讀者‘讀彼案此’,省節翻閲三本之勞。”
省節是漢語複合詞,包含“省”與“節”雙重含義。根據《漢語大詞典》,“省”本義為減少、節約,如《禮記·月令》中“省囹圄”即指縮減刑罰;“節”則指約束、限制,如《周易·節卦》所言“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兩字組合後,詞義強調“通過節制與節約實現合理利用”,常見于描述資源管理或行為規範。
從詞源結構看,《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指出,“省節”屬并列式構詞,二者意義互為補充。例如古籍《漢書·食貨志》中“省節用度”即指縮減開支,體現經濟層面的節儉概念;現代語境中亦可引申為時間、精力等非物質資源的合理分配。
在應用場景上,《古代漢語詞典》收錄的例句多與禮儀、制度相關,如“省節喪禮”表示簡化喪葬流程,反映古代社會對禮制調整的需求。當代使用中,該詞更偏向書面語,常見于政策文件或學術論述,例如“省節能源消耗”等表述。
需注意,“省節”與“節省”雖為同素逆序詞,但語義重心不同。據《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分析,“省節”側重主觀的節制意識,而“節省”更強調客觀結果。這一差異在具體語境中需結合搭配對象區分。
權威文獻如《說文解字注》進一步印證,古漢語中“省”通“眚”,含“自省過失”之義,因此“省節”亦隱含自我約束的道德指向,與儒家“克己”思想存在文化關聯。
“省節”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hěng jié,其核心含義是節省、節約,強調減少不必要的消耗,合理利用資源。以下是詳細解釋:
“省節”更側重系統性、長期性的節約行為,而“節省”多指具體場景下的減省(如省電省水)。兩者核心意義相通,但語境略有差異。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查字典、漢典等來源()。
博識洽聞炒鐵澄徹車輢重挂川岫炊熟出庭費寸折當槽兒的單茕定光佛杖鵝鴨行方畿方丘腹侮婦學鈎拿國喪孤竹君還望號召壞沮黃花蒿渾鐵簡緘簡寫攪煩腳踏兩隻船解玉姐丈盡子緝治看親括春雷泉理庶六極葎草懋迹毛躁名義工資泥土跑腿樸鄙射棚世曲實則侍中貂收簿説不響題免通工易事銅象忳誠途窮日暮枉錯未便無關痛癢相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