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徽宗 時 蔡京 奏請鑄造的一種銅錫合金的貨币。因銅的成色低,百姓常常拒用。《宋史·食貨志下二》:“初, 蔡京 主行夾錫錢,詔鑄於 陝西 ……其法以夾錫錢一折銅錢二。每緡用銅八斤,黑錫半之,白錫又半之。”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財計一》:“ 蔡京 當國,凡以金銀絲帛等貿易,勿受夾錫錢者,以法懲治。蓋其時有以金銀為用者矣。”
夾錫錢是北宋徽宗時期(1102-1106年)推行的特殊貨币,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一、定義與材質争議
二、鑄造背景 • 蔡京于崇甯二年(1103年)奏請鑄造,作為抵禦北方政權經濟滲透的軍事策略 • 名義價值虛高:強制規定1枚夾錫錢折2枚銅錢,但實際金屬價值不足,引發通貨膨脹
三、流通情況
注:該詞存在材質争議,傳統文獻與實物考證存在矛盾,建議參考專業錢币學研究(詳見來源7)獲取最新結論。
夾錫錢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對夾錫錢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進行解釋。
夾錫錢指的是在川菜或者川劇中使用的特殊道具,形狀如同錢币,由錫制成,用于某些特殊技藝或場景的表演中。
夾(jiá):左右結構,拆分部首分别是勺和力,總共5畫。
錫(xī):金屬物質相關的字,拆分部首分别是钅和易,總共12畫。
錢(qián):和貨币相關的字,拆分部首分别是钅和戋,總共9畫。
夾錫錢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川劇劇本中,後來也被用作川菜文化中的一個特殊名詞,用來形容川菜中一種獨特的火候技巧。
夾錫錢
在古代,夾錫錢的字形有所不同。具體寫法可能根據時代和書法風格的變化而有所不同。
他在川劇演出中使用夾錫錢,展示了他的獨特技藝。
錫具、錢币、夾菜、錢袋
夾錫子、夾明子、夾煙鬥
借債錢、發紅包、掏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