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頓治理。《魏書·元彬傳》:“ 高祖 大怒曰:‘何有動兵馬理也!可隨宜肅治,若不能權方靜帖,必須大衆者,則先斬刺史,然後發兵。’”
“肅治”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sù zhì,其核心含義為整頓治理,強調通過嚴肅、嚴格的手段實現秩序或制度的完善。
字義分解
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籍,如《魏書·元彬傳》記載北魏高祖對官員的訓示:“可隨宜肅治,若不能權方靜帖,必須大衆者,則先斬刺史,然後發兵。” 此例中,“肅治”指通過強力手段整頓地方治理,甚至包含軍事威懾。
現代使用
當代語境中較少單獨使用“肅治”,更多以“肅清”“整治”等近義詞替代,但在曆史或文學作品中仍可見其應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魏書》等古籍原文。
《肅治》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指使秩序歸于整齊嚴肅,消除混亂和亂象。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分别是“肅”和“治”。
根據《現代漢語字典》的規定,《肅治》的部首是“⺮”和“爻”,分别在上部和下部。
《肅》的部首是“⺮”,表示竹子,它共有8個筆畫。
《治》的部首是“爻”,表示豎劃下,它共有8個筆畫。
《肅治》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禮記·表記》中有記載:“古者王者以為不父母者是也,故使人有賞有罰,有祭有祀,有伐有侯,有刑有官,有服有禮,有大廟□□,小廟以祭□□,從而使衆民無亂。”這裡的“肅”即為整齊嚴肅的意思,而“治”則是指統治和管理的意思。
《肅治》的繁體字為“肅治”。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一些不同。據記載,古代的《肅治》兩字寫法為“□□”。其中,“肅”由左右兩個“⺮”組成,上面還有一個橫撇,而“治”則由上下兩個“爻”組成。
1. 在新任市長的領導下,這個城市終于開始了一次徹底的肅治行動。
2. 為了實現社會的肅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 肅清:指清除幹擾、整頓秩序。
2. 肅穆:指莊嚴肅穆。
1. 整治:具有同樣的意思。
2. 整頓:意思是重新調整和整理。
1. 混亂:與肅治相對,指秩序紊亂,無法管理。
2. 放縱:指放手任其自由,沒有約束和管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