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抗行的意思、抗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抗行的解釋

(1).堅持高尚的行為。《楚辭·九章·哀郢》:“ 堯 舜 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漢 班固 《答賓戲》:“ 伯夷 抗行於 首陽 , 柳惠 降志而辱士。”《文選·孔融<薦祢衡表>》:“ 任座 抗行, 史魚 厲節,殆無以過也。” 呂向 注:“抗,立也。” 明 何景明 《結腸賦》:“君矯節而抗行兮,屢違時而擯捐。”

(2).并行;抗衡。 漢 荀悅 《漢紀·高祖紀四》:“欲以區區之 越 ,與天子抗行,為敵國,禍且及身矣。”《法書要錄》卷二引 南朝 梁 虞龢 《論書表》:“﹝ 王羲之 ﹞雲:‘吾書比之 鐘 張 當抗行。’” 清 陳田 《明詩紀事戊籤·王溱》:“ 佩蘭子 詩,詞雋格高,在 閩 人中,可與 鄭少谷 抗行,世鮮傳本。”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二:“ 竹屋 詞最雋快,然亦有含蓄處。抗行 梅溪 則不可,要非 竹山 所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抗行”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堅持高尚的行為
    源自古代文獻,如《楚辭·九章·哀郢》中“堯舜之抗行兮”,指像堯舜一樣堅守崇高的品德與操守。班固《答賓戲》中“伯夷抗行于首陽”也體現了這一含義,強調不與世俗妥協的精神。

  2. 并行;抗衡
    指兩者地位或能力相當,不相上下。例如《漢紀·高祖紀四》提到“與天子抗行”,表示與權威者對抗;南朝書法家王羲之自稱書法“與鐘張抗行”,則指藝術造詣的匹敵。


二、字義分解


三、現代用法與注意


四、例句參考

  1. “議員發起反抗行動,成為當時最大規模的抗行。”
  2. “他的書法造詣深厚,與前輩大師可抗行。”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用例,可參考、10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抗行的意思

抗行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抗和行。抗行的意思是抵抗和行為的結合,表示對抵抗或反抗某種壓力、約束或不公正情況的行動。

拆分部首和筆畫

抗的拆分部首為手,筆畫數為7;行的拆分部首為彳,筆畫數為6。

來源

抗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農耕社會。在那個時期,人們面臨着自然環境的限制和社會規則的束縛。為了生存和改變自己的命運,人們開始采取各種方式來抵抗和反抗。隨着社會的發展,抗行逐漸演變成一種積極的行為,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

繁體

抗行的繁體字為抗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根據古代記載和考古發現,古漢字的書寫規範與現代有一定的差異。抗行古時候的寫法沿用至今,隻是書寫方式發生了變化。

例句

1. 他勇敢地抗行,為了維護正義和公平。

2. 這種抗行精神對于社會進步至關重要。

組詞

1. 抗争:指反抗、抵抗。

2. 行動:指行為、行徑。

3. 抗議:指通過言語或行動表示反對。

近義詞

1. 抵抗:指不甘心、反抗。

2. 反抗:指對抗、抵制。

反義詞

1. 服從:指順從、聽從。

2. 順從:指順從、從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