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裝假;虛情假意。 元 喬孟符 《金錢記》第一折:“想當日, 楚 屈原 ,假惺惺醉倒步兵廚。” 元 無名氏 《小尉遲》第一折:“我這裡絮叨叨言始終,你那裡假惺惺做耳聾。” 明 高濂 《玉簪記·寄弄》:“這羞慚怎應他那一聲,我見了他假惺惺,别了他常掛心。”《紅樓夢》第一百回:“況且三姑娘是極明白的人,不像那些假惺惺的人。” 浩然 《豔陽天》第一一五章:“他立刻又裝出一副奇怪的樣子,假惺惺地說。”
“假惺惺”是一個漢語貶義詞彙,形容人虛情假意、故作姿态的樣子。以下為詳細解釋: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漢典及《孽海花》原文。
假惺惺,又稱假惺惺做作,是一個形容詞詞組,用來形容一個人表面上做出一副關心、熱情、真誠的樣子,但實際上是虛僞、做作的行為。
假惺惺的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假和惺。其中,假的部首是亻,惺的部首是心。假的筆畫數是9畫,惺的筆畫數是12畫。
“假惺惺”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馮夢龍的《喻世明言》,用來形容人們裝模作樣、虛僞的表情和行為。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一詞彙逐漸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用來批評那些隻追求外表和形式而缺乏真實内涵的人。
繁體字中,假惺惺的寫法是「價形形」。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假惺惺的古代寫法,我找不到确切的資料,暫時無法給出準确的答案,希望您能理解。
1. 他對我很假惺惺,明明不喜歡我,卻裝作非常親近的樣子。
2. 這個政治家嘴上說着關心民衆,但實際上隻是假惺惺,為個人利益謀求權力。
3. 她對待客人總是表現得很假惺惺,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組詞:假裝、惺惺作态、虛僞、做作
近義詞:假意、僞善、矯揉造作
反義詞:真誠、真心實意、真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