鹜溏的意思、鹜溏的詳細解釋
鹜溏的解釋
病症名。指大便水糞相雜,青黑如鴨糞者。《素問·至真要大論》:“腹中鳴,注洩鶩溏。”《醫宗金鑒·張仲景<金匮要略·五藏風寒積聚>》:“大腸有寒者,多鶩溏。”注:“其外大腸有寒者,多清徹鶩溏,即下利溏瀉也。”
詞語分解
- 鹜的解釋 鹜 (鶩) ù 鴨子:趨之若鹜(喻很多人争着去,含貶義)。 筆畫數:; 部首:鳥; 筆順編號:
- 溏的解釋 溏 á 泥漿。 不凝結、半流動的:溏便。溏心兒。 水池。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鹜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見,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或中醫典籍中。其含義需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 字義解析
- 鹜 (wù): 本義指野鴨,一種水鳥。在“鹜溏”一詞中,“鹜”取其引申義,表示“水”或“水流”。古漢語中,“鹜”常與“骛”混淆,但“骛”指奔馳,“鹜”指水禽或水流。《說文解字》釋“鹜”為“舒凫也”,即野鴨。
- 溏 (táng): 指未凝固的、半流動的狀态,特指稀薄的糞便(中醫術語“便溏”),或指泥漿、水池(如“池塘”)。《說文解字》釋“溏”為“淖也”,即泥淖、稀泥。
二、 詞彙釋義
“鹜溏”作為一個合成詞,其核心含義指:
- 水鳥聚集的泥沼或池塘: 這是最直觀的字面意思,指野鴨等水禽栖息、活動的淺水沼澤地帶,泥土與水混合呈半流動狀态。
- 中醫病證名(主要含義): 在中醫文獻中,“鹜溏”是一個專門術語,指一種特定的洩瀉(腹瀉)症狀。其特點是:
- 糞便性狀: 大便稀薄、清冷,狀如鴨糞(“鹜”即鴨)。糞便中常夾雜未消化的食物殘渣,顔色偏淡(如鴨糞之色)。
- 病機屬性: 多因脾腎陽虛所緻。脾陽不足,運化水谷功能減弱;腎陽虧虛,不能溫煦脾土及固攝二便,導緻水谷不化,下注大腸而成洩瀉。其性質屬于寒性洩瀉。
- 伴隨症狀: 常伴有腹部冷痛、腸鳴、畏寒肢冷、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等虛寒症狀。
三、 文獻佐證
- 中醫典籍: “鹜溏”作為病名,最早或最著名的記載見于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候論》。該書卷十七“痢病諸候”中提到:“鹜溏者,大便如水,稍有糞,色亦如鴨溏者是也。” 明确指出其糞便性狀特征。後世醫家如張景嶽在《景嶽全書》等著作中也沿用此名。
- 字書辭書: 《漢語大詞典》對“鹜溏”的釋義為:“中醫病症名。指大便水糞相雜,色青黑如鴨糞者。” 這一定義強調了其中醫病證的屬性及糞便特征。
總結
“鹜溏”一詞具有雙重含義:
- 自然現象: 指野鴨等水禽栖息的泥濘沼澤地。
- 中醫病證: 特指一種由脾腎陽虛引起的寒性洩瀉,主要特征是糞便稀薄清冷、色如鴨糞,常夾雜未消化食物。在現代語境下,其中醫病證的含義更為常用和重要,是理解該詞的關鍵。
網絡擴展解釋
“鹜溏”是中醫學術語,指一種以糞便稀溏、形如鴨糞為特征的洩瀉病症。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鹜溏(wù táng)指大便稀溏不成形,水糞混雜,顔色青黑或類似鴨糞,多因大腸有寒或脾胃虛寒導緻。其名稱來源于“鹜”(家鴨)與“溏”(稀軟黏滞)的性狀結合。
2.症狀特點
- 糞便形态:稀薄黏滞,狀如鴨糞。
- 顔色:青黑色或污濁。
- 伴隨症狀:可能伴有腹中腸鳴、下利清谷等。
3.病因與病機
- 寒邪侵襲:大腸受寒,陽氣不足,水谷不化。
- 脾胃虛寒:脾失健運,水濕下注腸道。
- 其他因素:飲食不潔或濕邪内蘊也可能誘發。
4.相關文獻記載
- 《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到“腹中鳴,注洩鹜溏”,将其歸為寒性洩瀉。
- 《金匮要略》進一步指出“大腸有寒者,多鹜溏”。
5.治療方向
中醫治療以溫中散寒、健脾祛濕為主,常用方劑如理中湯、四逆湯等。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現代醫學分析,可參考知網或《醫宗金鑒》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阿訇闇惰苞枿閉結部覆長結插身騁射車遙遙春風化雨翠巘寸地尺天擔負彫落娣姒帝猷斷壁頹垣放量廢滞芬馥腐俗剛挂更換官壽恨人紅夷炮候火嘉遁堅瑩驕炕近朝進門彩龛窟勞動教養漣而琉璃陋淺排鐘培堆巧兒曲遂儒關設官生緻食言而肥衰落蜀犬四威儀宋玉算盡锱铢檀香梅筒桂外宗危橋吳坂誣誷吓呼小蝦洗兵